单国桢
20世纪40年代初期是中华民族的苦难时代,神州大地的精华都处在日本帝国主义者铁蹄之下,人民颠沛流离朝不保夕。我家从江西逃到湖南西部小镇浦市,父亲找到一个纱厂的工作要安定下来。我则继续西上到贵州铜仁,考进了国立三中高中部。这是1943年暑期的事。
当时国立三中已有相当基础,校区在铜仁市的东部,有高中部、女子部、初中部和实验部。校长李超英不仅继承了创校时的精神和规模,继续收容从战地逃难来的教师和学生,而且充实教学设备,招收当地和附近的学生,但由于政府经济拮据,不得不逐渐缩减班次。在我进入三中的时候,已没有同级多班的规模了。到了钟宏校长时期(我在高三),高中部和女子部有些班级就合班上课了。在这同一时期,原在湖南芷江的国立二十中学,奉教育部令和三中合并。其中高初中部学生全部合并到三中相应班级,只有师范部独立成为一部,因为当时三中没有师范部。所以在国立三中校史上有两个师范部,即是前期国立贵州中学的师范部,和后期从国立二十中学来的师范部。
我在三中整整3年。高中部的老师们有张伊林教国文,程芸教英文,付沐民教三角学,杨骏教生物学,史志宏教化学。三年级仍是付老师教解析几何,林希宋教物理,李刚教英文。这些老师可以说是三中的精华。他们不仅在功课上给了我们充实的内容,而且在精神方面也培养了独立思维的能力。当然并不是每位老师都是如此,其中也有几位滥竽充数,上课时候照本宣科,敷衍了事的。同学们虽不满意,但也无可奈何。因为当时的师资力量非常缺乏,除了传统观念认为“吃粉笔灰是没有出息的”以外,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候,人们都想能逃到大后方找个比较平安的地方安家糊口,或者参加抗战工作。
学习方面,国文是重要课程之一。我的语文知识不仅仅是从课本中获得,老师们在介绍课文的时候,除了解释文意以外,还分析作者背景和主旨,加入一些评论,来启发我们的思想。有位老师(好像是伍芷中老师)只教过我们一个学期的国文。他上作文课,常首先提出几个问题,然后逐题讲解写文章的时候应该注意的重点。同班有几位同学(好像是伍润民)按照他所说的重点,加以发挥,投稿到当地报纸副刊,居然登载出来,还赚了些稿费。
英文老师程芸教书很认真严格。我在高一和高三的时候每学期都要补考洋文。每天早上到处都是朗读英文的声音。到了高三的时候,换了李刚老师,课堂内全用英语,连解释文意也是英语,比较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和学习兴趣。这一年我再也不补考了!
数学老师傅求学,后来做了高中部主任和高三的导师。他平日不苟言笑,不怒而威。同学们都怕他,但是他对我们很关怀,有时还带我们外出野餐。当时我们男生合班上课,不免交些异性朋友。他曾对我们讲过一次话,大意是说年纪人不妨多交朋友,该婚嫁,要保持距离,不要相信“一见钟情”,来往几次该婚嫁,要保持距离,从长远处着想,这样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婚姻。事实证明,这个观点非常正确。
傅老师在我们高三的时候为我们复习数学,从三角、大代数到解析几何都包括在内。有一次他要我们提出一些难题大家一同解答。我就提出了一个很复杂的三角恒等式要求证。他做了一阵子,试了好几种步骤都做不出来。同学中也没有人能做出来。最后他问我:“你从哪里找来这个题目?”我说:“就在我们教科书后面!”他翻开一看,笑着说:“这不已经证明出来了吗?”我说:“太复杂了,看看有没有简单的方法!我没有想到傅老师这样的资深老师竟然还没有掌握有限的教材。
一位兼职老师是法院的检查官(可惜我记不得他的名字了!)他又是一位民事律师。他来教我们的法律大意和历史。他教历史的时候是照书念的,历史课本有点像故事小说,看起来是很有趣味的,用不着他照本宣读。我们上了几次课以后就不再听他的了。有一次他念一段关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故事,我们在下面各做各的事情,忽然他发现我在做数学,就说我上课不认真听讲。我说:“你念的这一段历史书我早已看过了,就说出来大家听听。”我就按书上的大意说了一遍,还不看书。他觉得不好意思,又不知道怎样下台。最后他说:“既然你们已经知道了这一段,我们就讲下面的吧。”刚好到了下课的时候,此后,他再也没有来上历史课了!
他教法律大意倒是内行。有一次他带我们去法院旁听,他代表一个妇女向丈夫提出离婚。那个男人在法庭上哭诉这个女人没有良心,因为看上了另一个男的就不要他了,他无论如何也不同意离婚。法官问他:“你说她爱另外的男人,你有没有确实的证据?”他却说不出什么证据。最后这位律师说:“既然这样,你也保不住她不去找另外的男人。你如果不和她离婚,她又不愿和你共同生活,那不是都很痛苦吗?不如你和她离婚,大家都好。”这时法官也劝他离婚。最后由女方给男方多少钱了事,这件民事纠纷这样顺利解决在当时是少见的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