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运钦
时光的长河奔涌不息,转眼间,自1940年考入国立三中,已过去五十余载春秋。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虽如白驹过隙般短暂,可那些镌刻在岁月里的珍贵片段,却如同窖藏的美酒,历经时光的沉淀愈发醇厚,至今仍在记忆深处熠熠生辉。
初入江口分校初中部时,我便遭遇了一场生死考验。由于水土不服,我突然患上了疟疾,也就是当地人俗称的“闷头摆子”。病情来得迅猛,高烧瞬间窜至40度,整个人陷入昏迷,滴水难进。在这危急时刻,严光老师心急如焚,他第一时间找到龚循恕和梅昌耀两位同学,语气中满是焦灼:“快,赶紧给这孩子的父亲发电报,让他立刻雇轿夫来江口,必须尽快把人抬回铜仁救治!”那一夜,狂风裹挟着暴雨肆虐,天地间一片昏暗。严光老师和同学们守在我的床边,眼神中满是担忧,在狂风呼啸与雨声轰鸣中,他们的心也跟着悬到了嗓子眼。幸运的是,第二天清晨,雨过天晴,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屋内,带来了生的希望。当老师和同学们小心翼翼地扶我坐上滑竿,一路护送我出校门时,我虽身体虚弱,内心却被感动填满,泪水在眼眶中打转。那一刻,我深刻感受到了师生间那份超越血缘的深情厚谊。
初中实验部迁至铜仁火神庙后,艰苦创业成了师生们共同的使命。大家利用劳作课、体育课和课余时间,决心在后山开辟出一片运动场。记得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,轮到我们班负责挖土方。我挥起锄头奋力一挖,只听“咔嚓”一声,半截土陶罐露了出来。我又补了一锄,陶罐应声而碎,一抹耀眼的白光映入眼帘。“快看,有东西!”我惊呼出声。同学们闻声蜂拥而至,七手八脚地围拢过来,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着。仔细一看,竟是真正的马鞍桥银锭,还有成对的麻花绞银手环,在阳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。大家兴奋不已,纷纷伸手去拿,不一会儿,手上、衣袋里沾满了混着泥水的黄泥。就在这时,部主任钱凤绍老师和张昌辉老师匆匆赶来。钱老师神色严肃,目光坚定地扫视着在场的每一位同学,大声说道:“同学们,这些财物不属于我们个人,大家主动把东西交出来。学校会把这些银两换成钱,改善咱们的生活!”老师们的话如同一剂镇定剂,让喧闹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。我虽满心不舍,还是将手中的几锭银子交了出去。后来,学校果真用这笔钱改善了伙食,那段时间,食堂里飘出的饭菜香,至今仍萦绕在记忆中。
在紧张的学习之余,学校的文娱活动也丰富多彩。一次周末的文娱晚会上,我鼓起勇气登台演唱了以包公为主角的《探阴山》。当时学校条件简陋,连基本的京剧道具都没有。为了演好角色,我瞒着父母,偷偷把父亲的黑毛毕叽长夹袍拿出来,用黑纸简单装饰,做成了包公的黑袍。穿上这身“戏服”往台上一站,倒还真有几分包公的威严。可纸终究包不住火,演出结束后,这事很快就被父母知道了。回到家,父亲脸色阴沉,母亲在一旁数落,我低着头,挨了好一顿责骂。即便如此,我对戏剧的热爱却丝毫未减。后来,我还参与了新型京剧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》的演出,在舞台上挥洒青春与热情,用表演致敬那些为理想献身的英雄。
在三中初中部的日子里,火神庙外墙那“鹍鹏志气,龙马精神”八个大字,始终是校园里最醒目的风景。字迹工整大气,笔力遒劲,每一笔都仿佛蕴含着无穷的力量。每天上学路过,我都会不自觉地抬头凝望,心中涌起一股豪情。这八个字就像无声的号角,时刻激励着我们在求知的道路上奋勇前行,以鹍鹏般的壮志翱翔天际,以龙马般的精神披荆斩棘。
如今,我已从铜仁市教育局退休,闲坐在家中,常常会回想起在国立三中的点点滴滴。那些与老师、同学共同经历的风雨与欢笑,早已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,无论岁月如何变迁,它们都将永远闪耀在记忆的星空,照亮我前行的路。
罗运钦,男,贵州铜仁人。1941年考入江口分校初中部,1946年转入贵州省立铜仁中学高中,现已于铜仁市教育局退休。
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