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铜仁市碧江区共青路与东大大道的交汇处,铜仁市第六完小(简称“铜仁市六完小”)如一株蓬勃生长的银杏,自1952年建校以来,始终以“仁人”文化为根脉,在七十余载风雨征程中坚守“办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”的初心。从最初的基础学堂,到如今服务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子女的现代化示范校,这所承载着三代人教育记忆的学校,以“书香悦苑、红领巾社团、阳光足球”为办学特色,以“四精五‘JING’”为发展路径,不仅成为碧江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标杆,更成为孩子们“感恩励志、全面成长”的精神乐园。
学校沿革与基本概况
七十载弦歌不辍的发展之路
铜仁市六完小的发展史,是一部与时代同频、与民生共振的教育奋斗史。1952年,学校在共青路片区正式建校,最初仅以几间简易校舍起步,教职工不足10人,教学班6个,承载着周边居民“让孩子就近上学”的朴素期盼。在建国初期的教育浪潮中,学校凭借“踏实办学、潜心育人”的作风,逐步在区域内站稳脚跟,成为邻里信赖的基础学堂。
世纪之交后,随着铜仁城区扩容与教育需求升级,学校迎来初步发展:2000年完成首批校舍翻新,新增教室8间,配备首个多媒体教室,办学条件得到初步改善。2019年,学校迎来历史性跨越——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学校,政府加大投入推进校园提质改造,时任校长吴莹带领团队顶着烈日在工地规划,筹措资金建成苗绣室、书法室等十多个功能室,从操场硬化到校园绿化,逐一完善细节。此次改造让学校彻底告别“设施简陋”的困境,转型为服务进城务工家庭和搬迁群众子女的重点小学。
近年来,学校持续迭代升级:2023年深化“银杏文化”建设,打造连廊种植园、科技长廊等特色空间,让走廊成为“流动的知识展厅”;2024年完成智慧教学设备更新,实现功能室数字化升级。从1952年到2025年,七十余载光阴里,学校从老牌学堂成长为拥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校园,先后斩获“全国中小学舞蹈教育传统校”“贵州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校园”等多项荣誉,书写了基础教育的成长答卷。
规模结构与硬件实力
在办学规模上,学校呈现“按需扩容、精细管理”的特点。截至2025年春季学期,共设32个教学班,在校学生2016人,平均班额控制在63人以内,充分保障教学互动质量;教职工队伍发展至108人,其中专任教师102人,行政后勤人员6人,师生比达1:19.8,为个性化育人提供充足人力支撑。
师资队伍构建“骨干引领、梯队成长”的优质格局。专任教师中,拥有贵州省乡村名师工作室(小学英语)1个,市级以上骨干教师12人,区级骨干教师18人,形成覆盖全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团队;学历结构持续优化,本科学历教师占比达78%,较2019年提升35个百分点,学历合格率100%;职称分布均衡,高级教师15人、一级教师52人、二级教师35人,既有深耕教坛的“老专家”,也有活力四射的“青年新秀”。教师队伍中涌现出“全国禁毒明星教师”冷远玲、“贵州省最美劳动者”等先进典型,多人在省市级优质课竞赛中斩获一二等奖。
硬件设施达到“省级标准化办学”水平,功能布局科学完善。校园占地面积6536平方米,建筑面积约6500平方米,建有教学楼2栋,配备生活用房515平方米、办公用房760平方米,10个标准化卫生间分布各楼层。教学设施方面,32间教室全部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,建成计算机室2个、电脑102台,实现信息技术教学“人手一机”;多媒体教室可容纳210人,配备专业影音设备,满足集体教学与培训需求。
特色功能空间亮点纷呈:图书馆藏书册,生均20.3册,涵盖文学、科普、教育等门类,设有“苏州老干部局图书室”“逸云”图书馆两个特色阅读区,实行开放式借阅模式,年均借阅量达6万册次;科学实验室2个,配备实验桌48套、仪器2572件,可开展150余个实验项目,实验准备室还收藏自制教具315件,激发学生探究兴趣;艺术与活动空间齐全,包括形体训练房、苗绣室、书法室、舞蹈室等,其中形体训练房配备电钢琴与专业地板,为艺术教育提供专业支撑。
运动设施完备实用:建有60米塑胶跑道、五人制足球场各1个,塑料篮球场、羽毛球场各2个,满足日常体育教学与社团训练需求。校园安全保障严密,监控实现“无死角覆盖”,结合科技长廊的安全文化展示,获评“贵州省安全文化建设示范校园” 。
办学理念与教育体系构建
“仁人”引领的核心理念体系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《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全本小说网小说网更新,站内无任何广告,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全本小说网!
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