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种群基本信息与分类定位
硫磺哥布林(学名:Goblinus sulfureus guixuensis)是归墟痕地脉断裂带特有的畸变智慧生物,隶属于“归墟异变种”下的“硫依存亚科”,与常规哥布林(如山地哥布林、洞穴哥布林)存在生殖隔离——其基因组中含2条独特的“硫适应染色体”,正是这一变异使其能在含硫量超常规环境50倍的归墟痕中存续。
成年个体平均身高0.9-1.3米,肩宽0.4-0.6米,体重25-35公斤;首领个体因长期摄入高浓度硫晶质,身高可达1.5米,体重超40公斤,皮肤呈深褐黄色(硫晶沉积量更高)。其核心辨识特征包括:暗绿色复眼(无瞳孔,依赖对硫磺草黄光的感光成像)、鼻腔内侧的硫过滤纤毛(每平方毫米约80根)、四肢末端的“硫爪”(指甲含硫铁化合物,硬度达莫氏3.5级)。
与其他哥布林种群相比,其最显着的差异在于“主动护生行为”——常规哥布林多以掠夺为生,而硫磺哥布林对硫磺草存在本能的守护欲,这种行为模式使其成为归墟痕生态中“生物-植物共生”的典型样本。
二、发源史:从流亡畸变到硫域守护者
硫磺哥布林的演化史,本质是“环境胁迫下的生存适配史”——其起源可追溯至三次关键的地质与生物事件,最终从普通哥布林演变为归墟痕的“硫域守护者”。
(一)远古流亡:裂谷中的幸存者(约10万年前)
根据归墟痕西侧“痕隐族”遗址出土的岩画与骨骼化石考证,硫磺哥布林的祖先为“灰皮哥布林”(Goblinus griseus),是远古时期活跃于归墟痕外围的游牧种群。彼时归墟痕尚未形成稳定的硫雾环境,仅为普通裂谷,灰皮哥布林以采集裂谷周边的浆果、捕猎小型动物为生,与周边部落(如痕隐族先民)偶有冲突,但无显着特殊性。
约12万年前,归墟痕发生“二次裂谷事件”——板块再次断裂导致地底硫磺结晶层大面积暴露,硫化氢气体喷涌形成“硫雾带”,裂谷外围的植被大量枯死,灰皮哥布林的生存空间被压缩。据岩画“流亡图”记载,当时约300只灰皮哥布林为躲避饥荒,被迫进入硫雾浓度较低的裂谷东侧(今硫磺草适生带雏形),成为首批进入归墟痕核心区的智慧生物。
初期,硫雾对灰皮哥布林造成了致命威胁:考古发现的骨骼化石显示,早期个体普遍存在“硫蚀症”——肋骨表面有蜂窝状孔洞(硫化氢腐蚀痕迹),牙齿釉质大面积脱落。但部分个体因基因突变(体内“硫代谢酶”活性提升30%)得以存活,这些幸存者成为硫磺哥布林的直系祖先。
(二)畸变适配:与硫磺草的千年绑定(约8万-1万年前)
幸存者在裂谷中挣扎的关键期,恰逢归墟硫磺草的“形态稳定期”(约8万年前,硫磺草演化出硫光反射层与硫囊结构)。最初,灰皮哥布林仅将硫磺草视为“发光植物”——其叶片光芒可驱散裂谷中的“幽影虫”(一种以生物气息为食的寄生昆虫),因此会主动聚集在草丛周边搭建巢穴。
真正的“畸变转折点”发生在约5万年前:某次极端硫雾爆发(硫浓度达0.05mg/m3)中,哥布林幼崽因呼吸道脆弱大量死亡, desperation下,成年哥布林将硫磺草叶片嚼碎喂食幼崽,意外发现叶片中的硫代谢酶可缓解硫雾灼伤。此后,“食用硫磺草叶”成为种群本能——通过 generations 的定向摄入,哥布林的生理结构逐渐发生不可逆变化:
- 代谢系统:体内“硫耐受基因”被激活,肝脏可合成“硫结合蛋白”,将游离硫离子转化为无害的硫代硫酸盐储存于皮肤腺体内;
- 皮肤特征:皮肤腺体外排硫代硫酸盐时,与空气中的硫化氢反应形成硫晶鳞(主要成分为硫化锌),既成为防御屏障,又赋予暗黄色外观;
- 感官退化与强化:因硫雾遮挡光线,视觉逐渐退化(瞳孔消失,仅保留感光能力),但嗅觉与触觉极度强化——鼻腔纤毛可分辨0.001mg/m3的硫浓度差,指尖触觉神经密度达常规哥布林的2倍,能通过地面震动感知50米外的生物活动。
约1万年前,其形态与习性彻底稳定:硫晶鳞覆盖度超体表60%,代谢完全依赖硫磺草相关的食物链(硫雾虫→硫磺草→哥布林),与普通灰皮哥布林形成生殖隔离——至此,“硫磺哥布林”作为独立种群正式成型。
(三)传说溯源:痕隐族与“硫卫”的千年纠葛
归墟痕周边的痕隐族(现存约300人)对硫磺哥布林的记载可追溯至部落口述史《痕语》,其中将其称为“硫卫”,视其为“地脉之魂的守卫者”。
《痕语》记载,远古时期,痕隐族先民曾试图进入归墟痕采集硫磺草治疗“硫瘴病”(归墟痕特有的呼吸道疾病),却遭硫磺哥布林围攻,双方爆发“硫石之战”——哥布林用硫磺石堵塞痕隐族的取水通道,痕隐族则用火焰驱赶哥布林。最终,部落巫祝发现哥布林仅攻击“连根拔起硫磺草”的人,遂立下“仅采叶、不毁根”的规矩,双方才逐渐平息冲突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神魔大陆之哥布林召唤师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神魔大陆之哥布林召唤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