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二十六年七月三十一日,夜。
白日的硝烟暂时散去,北平城被一种近乎凝滞的寂静笼罩。但这寂静之下,是无数紧绷的神经和暗流涌动的紧张。八十八军前敌指挥部内,烛火摇曳,映照着何志远略显疲惫却依然锐利的面容。他刚刚批阅完一叠厚厚的伤亡报告和物资清单,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。
副官长陈明轻手轻脚地端上一杯新沏的龙井茶,低声道:“军座,您已经连续两天没怎么合眼了。宋(哲元)总司令那边派人送来了些点心,您用一点吧?”
何志远摆了摆手,目光落在墙上的巨幅地图,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敌我态势。“前线弟兄们还在战壕里啃干粮,我哪有心思吃点心。”他顿了顿,问道,“各部队夜间的警戒和工事抢修安排得怎么样了?”
“周参谋长已经亲自电话确认过了,各师旅均已完成双岗哨布置,探照灯和监听哨也加强了。工兵部队正利用夜色全力修复白天的损毁,特别是永定河前沿的反坦克壕和雷区。”陈明恭敬地回答。
“嗯。”何志远点点头,沉吟片刻,“备车,不去指挥部了,去各阵地转转,看看弟兄们。”
夜色如墨,吉普车悄无声息地行驶在戒严的街道上,很快驶出德胜门,来到166师负责的城外防线。阵地上,除了远处偶尔传来的零星枪声(双方警戒哨的交火),一片沉寂。士兵们大多抱着枪,蜷缩在加固过的防炮洞或者掩体里休息,只有哨兵警惕的身影在月光下晃动。
何志远没有惊动太多人,只是沿着交通壕慢慢走着。他看到几个年轻的士兵围着一盏小马灯,低声说着家乡话,脸上带着对未来的迷茫和一丝坚毅。他看到机枪手借着月光,一遍遍擦拭着心爱的MG34枪机。他看到角落里,一个文书兵正就着微弱的光线,给家里写着一封可能永远无法寄出的信。
何志远的到来,让附近的士兵们有些慌乱地起身敬礼。他示意大家放松,走到一个看起来只有十七八岁的小战士面前,他正就着水壶啃着压缩饼干。
“叫什么名字?哪里人?”何志远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温和。
小战士紧张地咽下饼干,立正回答:“报告军座!俺叫李二狗,河南开封人!”
“怕吗?”何志远看着他稚气未脱却故作镇定的脸。
李二狗愣了一下,挺起胸膛:“不怕!俺们装备好,有军座指挥,肯定能打赢小鬼子!” 话虽如此,他紧握着饼干的手微微颤抖,暴露了内心的紧张。
何志远拍了拍他单薄的肩膀,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,只是道:“好好休息,明天可能还有硬仗。活着回去,爹娘还等着你呢。”
简单的话语,却让李二狗和周围的士兵们眼眶有些发热。军座没有高高在上的训话,只有长辈般的关怀。
离开166师阵地,何志远又来到了更靠近前沿的122师永定河防线。这里的气氛更加紧张,对岸日军的篝火隐约可见。师长张汉卿闻讯赶来陪同。
“军座,您怎么到这么前边来了?太危险了!”张汉卿担忧地说。
“来看看弟兄们。”何志远望着黑黢黢的河对岸,“鬼子今晚有什么动静?”
“消停了不少,估计也在舔伤口。不过哨兵报告对岸有灯光和车辆声音,可能在调动部队或者补充物资。”张汉卿汇报完,叹了口气,“今天……伤亡了不少老弟兄。”
何志远沉默了一下,河水的腥味夹杂着若有若无的血腥气飘来。“我知道。告诉弟兄们,他们的血不会白流。我们已经让鬼子付出了代价,接下来,还要让他们付得更惨重!” 他的语气坚定,给夜色中坚守的将士们注入信心。
巡视完主要防线,何志远的心情沉重而复杂。这些年轻的士兵,是国家未来的希望,如今却要在这修罗场上直面生死。他回到指挥部时,已是午夜。
然而,指挥部里却有一份意想不到的“温暖”在等着他。
办公桌上,放着一个干净的饭盒,旁边压着一张纸条。是何志远的贴身勤务兵小刘放的。纸条上字迹娟秀,并非小刘的笔迹:“军座,见您深夜未眠,灶上煨了点清粥小菜,聊以暖胃。万望保重身体。——护士苏青瑶”
饭盒里是温热的白米粥,几样清爽的酱菜,还有一个剥好的煮鸡蛋。非常简单,却在这冰冷的战争夜晚,显得无比珍贵。
何志远愣了一下,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暖流。他想起白天在医院看到苏青瑶忙碌的身影,想起她那双清澈而坚定的眼睛。在这杀戮与铁血的世界里,这份悄然而至的关怀,如同暗夜中的微光,瞬间融化了他心头的部分冰霜和疲惫。
他没有立刻吃,而是对陈明说:“去,看看苏护士休息了没有?如果没有,请她……算了,太晚了,别打扰她。” 他最终还是收回了命令,独自坐在桌前,慢慢地喝着那碗粥。味道很普通,但他却觉得格外香甜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抗战:从1937开始当军长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抗战:从1937开始当军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