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好东西就是好东西。李扬的方法代表了未来方向,哪怕是是普通观众,都会理解它的价值。”
“但是路川那边...”
“路川是路川,李扬是李扬。”韩三坪放下茶杯。
他终于能说出最硬气的话。
“中影作为行业龙头,要有包容各种优秀模式的胸襟。”
“我建议制片部门认真学习《指南》,吸取其中的优点。”
远在南京的江苏广电总台作为《南京!南京!》的另一家投资方,反应则更为复杂。
当初他们投资是希望“让世人彻底从头了解这段历史,记住这段历史”,但看到《指南》后,一些高层开始怀疑:是否有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呈现历史?
“如果能用更科学的制作方法,控制成本的同时提高质量,岂不是更能实现我们的初衷?”
一位高管在内部会议上提出。
在中戏导演系的一间教室里,徐教授正在上一堂特别的课。
“同学们,今天我们不照本宣科。”徐教授挥舞着一沓打印稿,“来看看这份‘地下流通’的宝贵材料——《南京照相馆全运作指南》。”
教室里顿时响起一阵窃窃私语。
“听说过吗?就是那个被路川打压的学生剧组写的?”
“不是说他们的电影被冻结了吗?”
“指南?能有什么好看的?”
徐教授打开投影仪,《指南》的目录页出现在屏幕上。
“看看人家的35日拍摄计划表,”徐教授指着其中一页,“每一天要拍什么,需要哪些人,用什么设备,可能出现什么问题,怎么解决...写得明明白白。”
有学生惊叹:“这得做多少前期准备啊!”
“没错!”徐教授点头,“这就是科学拍电影的态度!以后你们谁再说毕业作品时间不够、预算超支,我就把这表拍你们脸上!”
教室里爆发出笑声,但每个人的眼神都变得认真起来。
当讲到“情绪缓冲”概念时,徐教授特别停下来解释:“这是李扬提出的创新理念。拍沉重戏份后,要给演员和团队情绪调整的时间。这不是浪费时间,而是为了保证后续拍摄的质量和效率。”
一个女生举手问:“老师,既然《指南》这么厉害,为什么《南京照相馆》不能上映呢?”
徐教授无奈地笑了笑:“问得好...这得看咱们的电影局和‘某大导演’什么时候高抬贵手咯!”
教室里顿时响起会意的笑声和议论声。
下课后,学生们围在一起讨论:
“太牛了!这才是我理想中拍电影的方式!”
“听说北电那边也在讨论这个《指南》呢!”
“要是能见到李扬就好了,真想跟他聊聊!”
“传统大导演?这不明晃晃说的是路川嘛。”
“这小心思……我喜欢!”
《指南》就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涟漪正在不断扩大。
从电影公司到影视院校,从业界大佬到在校学生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这份“地下圣经”。
而此刻的李扬,正收到张晓龙老师发来的短信:“《指南》在校内反响极好,几位教授都想邀请你来做个分享。”
李扬微微一笑,回复道:“谢谢老师,等电影上映后再说吧。”
至于是否在等大导演高抬贵手。
怎么可能 。
李扬等的从来都是观众,那些路川太郎一直看不起,认为需要被教育、需要反思的观众。
他们将合力对路川‘高抬贵手’,给予最沉痛的一击!
喜欢整顿华娱:我先开刀路川太郎!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整顿华娱:我先开刀路川太郎!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