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影局的会议室里,烟雾缭绕。
椭圆形的红木长桌旁,几位负责人面色凝重地翻阅着手中的舆情报告和数据报表。
墙上的时钟指向晚上八点,窗外长安街的车流依旧川流不息,但室内的空气却仿佛凝固了。
"单日票房跌破八十万,排片率只剩1.7%..."
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摘下眼镜,揉了揉眉心,"这才上映第十三天啊。"
"更糟糕的是舆论。"
对面穿着灰色西装的女官员接话,将一叠打印出来的网络评论推到桌子中央。
"全网都在嘲讽。不只是嘲讽电影,更在质疑我们为什么会让这样的项目成为纪念活动的重点。"
会议室内一片沉默。
最初《南京!南京!》立项时,电影局内部也曾有过争议。
但路川的名气、豪华的演员阵容、巨额的投资规模,以及"冲奖国际"的承诺,最终说服了大多数人。
在南京70周年这个重要历史节点,支持这样一部"大片"似乎是最稳妥的选择——
既能展现国内电影工业的水平,又能体现对历史的重视。
谁能想到,会落得如此局面?
"七十周年,我们就交出这么一份答卷?"
主位上的长者缓缓开口,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。
"现在外面怎么说?说我们对不起那三十万亡灵!"
一份报纸被轻轻放在桌上,头版标题赫然写着:《年度最大票房惨案背后:失职与反思》。
"上级已经过问了。"长者继续说,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个人,"我们需要一个解决方案,立刻,马上。"
会议室再次陷入沉默。
投资方的损失已成定局,路川的口碑彻底崩塌,但这些都不是电影局最关心的。
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,最重要的是一部能够真正承载纪念意义、获得观众认可的作品。
然而市场上,除了已经沦为笑柄的《南京!》,竟再无同类题材的电影可供应急。
"或许..."角落里一个年轻些的官员迟疑地开口,"我们还有另一个选择。"
几道目光同时投向他。
"你是说...中戏那个学生的项目?"有人反应过来,"《南京照相馆》?"
"我记得这个项目。"女官员回忆道,"之前因为题材等方面的问题被暂缓了。"
"是的。但最近我仔细研究了他们送审的材料,特别是那份《南京照相馆全运作指南》..."年轻官员将早已准备好的材料分发给众人,"我认为,我们可能犯了一个错误。"
最初,会议室里还弥漫着怀疑的气氛。
但随着一页页翻阅,官员们的表情逐渐变化。
《三十五日疯狂计划表》上,每一天的拍摄任务、人员安排、设备需求都规划得井井有条,甚至包括应对天气突变和各种意外的预案。预算分配模型精确到元,展现出惊人的成本控制能力。
"这真是学生剧组做出来的?"有人难以置信地问。
"更难得的是他们的理念。"年轻官员调出《指南》中关于"情绪缓冲"的章节。
"他们考虑到沉重题材对演员和心理的影响,特意安排了心理疏导和调整时间。这种对创作人员的尊重和关怀,在所谓的大制作里反而看不到。"
金丝眼镜男子指着一段文字:"看这里——'电影的成功不在于投资大小,而在于能否讲好一个尊重历史、尊重观众的故事'。这话说得在理。"
会议室里的气氛悄然转变。
焦虑和恐慌被一种新的情绪取代——那是发现救命稻草后的希望,夹杂着对先前决策的懊悔。
"我记得这个李扬说过一句话。"主位上的长者突然开口。
"他说,13亿国人撑得起大片,国人想看的电影才是真正的大片。"
他站起身,走到窗前,望着外面的长安街。
"也许我们一直搞错了什么是'大片'。不是钱堆得越多越好,不是明星请得越多越好,而是..."
他转身面向众人,"能不能真正打动国人的心。"
是啊,他们忽略了!
此时,会议室里每个人都在想……
原来一直有人努力用小成本做大片。
有人一直在认真践行自己工业化做电影的信条。
有人一直在认认真真的做一部不恶心观众的电影。
有人在用更加正确的姿态回望那段悲惨的历史。
或许这样的电影才是国人真正想看的电影。
或许这样的电影才是真正的大片。
正如李扬所说的那样,国人想看的电影才是真正的大片。
如果《南京!》注定的失败已经实现,那么《南京照相馆》的成功是否也成必然?
而《南京照相馆》会是那个拯救一切的'正确答案'吗?
一定会的吧!
当天深夜,李扬接到了来自电影局的电话。
次日上午,他独自一人走进了那栋曾经遥不可及的大楼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整顿华娱:我先开刀路川太郎!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整顿华娱:我先开刀路川太郎!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