锦川市的初冬总带着些料峭的风,可“轻折柳”的工作室里却暖得很——染布老匠人带着两个徒弟,正围着铜锅煮染料,靛蓝色的热气裹着草木香,在屋里绕成温柔的圈。老匠人把一块刚染好的布料递到樊赟手里:“丫头,这‘蓼蓝染’的手艺,往后可得靠你们年轻人传下去了。”
原来,上个月市里非遗保护中心找上门,想让“轻折柳”牵头做“非遗汉服融合项目”,把锦川本地的蓼蓝染、竹编、银饰锻打等非遗技艺,都融入汉服设计里。凰慕当时就拍了胸脯:“咱们不仅要做衣服,还要让更多人看见非遗的美!”
可项目刚启动,就遇到了难题——竹编老艺人陈爷爷不愿意合作。老人守着城郊的竹编坊,一辈子只做竹篮竹筐,觉得“竹编跟汉服搭不上边”。倾喃跟着凰慕跑了三趟竹编坊,每次都被陈爷爷拿着竹刀“赶”出来。第三次去时,倾喃看见陈爷爷的小孙子蹲在门槛上,拿着竹条编小蚂蚱,编得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,她心里忽然有了主意。
第二天,倾喃带着樊赟做的缠花发簪,又去了竹编坊。她没提合作的事,只是蹲在地上,跟着小男孩学编竹蚂蚱。陈爷爷坐在门口抽旱烟,看着倾喃手指被竹条划出血印还笑着说“快学会了”,脸色渐渐软下来。倾喃趁机掏出手机,给老人看之前拍的古法染布汉服照片:“陈爷爷,您看这布是老匠人染的,要是配上您编的竹纹腰带、竹编发冠,是不是更特别?您的竹编能装菜,也能装下姑娘们的汉服梦啊。”
陈爷爷盯着照片看了半天,突然把旱烟锅往鞋底一磕:“丫头,我信你!但我有个条件,得让我教孩子们编竹编,不能让这手艺断了根。”凰慕当即就应下,还在工作室里隔出一块“非遗体验区”,摆上竹条、染料、银料,每周请老匠人们来开课。
第一次体验课那天,工作室挤得满满当当。陈爷爷教大家编竹编发钗,手指翻飞间,细竹条就变成了带着竹叶纹的钗头;银饰锻打匠人李师傅则教大家打银镯子,小锤子敲在银片上,叮叮当当的声音像在唱歌;樊赟和染布老匠人一起,教大家用蓼蓝染做小手帕,孩子们把染好的手帕系在手腕上,笑得像群小蝴蝶。
有个来体验的小姑娘,父母都是非遗传承人,她拉着樊赟的手说:“以前我觉得爸妈做的东西老气,今天才知道,原来这么好看!”倾喃把这一幕拍下来,做成短视频发在网上,配文“非遗不是老古董,是能穿在身上的浪漫”,很快就上了热搜。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体验,甚至有外地游客专门来锦川,就为了参加“轻折柳”的非遗课。
凰慕趁机推出了“非遗汉服定制套餐”,每套汉服都搭配至少一种非遗配饰——蓼蓝染的披帛、竹编的发冠、银锻打的禁步。有位新娘定了这套套餐,婚礼当天穿着蓼蓝染的汉服,戴着竹编发冠,银禁步随着裙摆摇晃,引得来宾纷纷拍照。新娘说:“我想让我的婚礼,带着咱们锦川的文化味儿。”
项目越来越火,非遗保护中心特意给“轻折柳”颁发了“非遗传承示范点”的牌子。揭牌那天,陈爷爷带着孩子们,把编好的竹编灯笼挂满了工作室的门口,樊赟则给每位老匠人都做了支非遗元素的缠花发簪。倾喃看着眼前的热闹,轻声对凰慕和樊赟说:“咱们做的不只是汉服,是在给传统文化找新的出路啊。”凰慕笑着点头,笔记本上又多了一行字:“让非遗活在当下,让传统走向未来。”
第十二章 他乡故人
腊月的柳岸里总飘着糖炒栗子的香气,这天“轻折柳”刚开门,就有个穿着驼色大衣的女人站在门口,手里拎着个行李箱,笑着说:“请问,这里是凰慕、樊赟、倾喃开的工作室吗?”
三人愣了半天,才认出眼前的人是苏晚——倾喃的高中同学,也是当年唯一一个在她被嘲笑“穿汉服像唱戏”时,站出来帮她说话的人。苏晚大学毕业后去了国外,这是时隔八年第一次回锦川。
倾喃激动地拉着苏晚的手,把她迎进工作室,樊赟赶紧泡了杯桂花奶茶,凰慕则拿出刚做好的“春节汉服策划案”,絮絮叨叨地讲着工作室的近况。苏晚听着听着,眼睛就红了:“我在国外总刷到你们的视频,看着你从当年那个不敢穿汉服的小姑娘,变成现在这么自信的样子,真为你高兴。”
原来,苏晚这次回来,是想请“轻折柳”帮她做一套汉服——她要在国外的“中国年”活动上穿,还想带着工作室的汉服去参展,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的汉服文化。“国外很多人对汉服的印象还停留在‘古装’,我想让他们知道,汉服是有温度、有故事的,就像你们做的这样。”苏晚说着,从行李箱里拿出一本相册,里面全是她在国外拍的照片,有她在唐人街穿汉服的样子,也有外国人好奇触摸汉服的场景。
三人当即就答应了,凰慕专门做了“文化输出汉服方案”,根据国外“中国年”活动的主题,选了宋代的褙子和明代的马面裙,还在服装设计里加了不少锦川的元素——蓼蓝染的衬里、竹编的腰带、银锻打的扣子。樊赟则连夜赶制配饰,在缠花发簪上绣了“锦川”二字,还做了个小巧的银锁,里面刻着“故乡”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!三女主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!三女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