锦川市的春天总来得猝不及防,前几天还裹着棉袄,一场春雨后,柳岸里的柳枝就抽了新芽,青石板路上的青苔也泛着水润的绿。“轻折柳”的窗台上,樊赟新做的迎春缠花插在瓷瓶里,嫩黄的花瓣沾着晨露,像刚从枝头摘下来似的。
这天早上,工作室的门刚开,就来了位特殊的客人——锦川市儿童福利院的王院长。她穿着朴素的蓝色外套,手里拎着个布袋子,里面装着孩子们画的画:“姑娘们,能不能帮个忙?福利院要办‘春日游园会’,想让孩子们穿次汉服,圆他们一个古风梦。”
倾喃接过画纸,上面是孩子们用蜡笔画的汉服,红的、黄的、粉的,裙摆上画满了太阳和小花,还有个孩子在旁边写着“想穿像仙女一样的衣服”。她鼻子一酸,转头看向凰慕和樊赟,两人都用力点头:“没问题!咱们不仅要给孩子们做汉服,还要把游园会办得热热闹闹的!”
可很快,新的问题就来了——福利院有三十多个孩子,年龄从三岁到十二岁不等,体型差异大,而且孩子们活泼好动,普通汉服容易被扯坏。凰慕连夜改策划案,把“传统汉服”改成“改良儿童汉服”,用耐磨的棉麻布料,还在袖口、裙摆处缝了松紧带,方便孩子们活动。樊赟则带着学徒们赶工,放弃了复杂的缠花,改用绣着小老虎、小兔子的布贴装饰,既可爱又不容易坏。
倾喃则每天下班后去福利院,跟孩子们聊天,记录他们的尺寸和喜好。有个叫朵朵的小女孩,因为天生残疾,总是怯生生的,躲在角落里不说话。倾喃坐在她身边,拿出樊赟做的小兔子布贴:“朵朵,你想穿什么样的汉服呀?咱们可以在衣服上绣只小兔子,好不好?”朵朵抬起头,小声说:“我想穿粉色的,像桃花一样。”倾喃笑着点头:“没问题,咱们就做件桃花汉服。”
为了让孩子们有更好的体验,凰慕还联系了之前合作过的非遗匠人。陈爷爷带着竹编坊的徒弟,给孩子们编了小竹帽,上面系着彩色的流苏;染布老匠人则用浅粉色的蓼蓝染,给孩子们做了小披帛;银饰锻打李师傅则打了些小巧的银铃铛,缝在孩子们的汉服腰带上,一走就叮当作响。
游园会当天,福利院的院子里挂满了彩绳和纸灯笼,地上铺着绿色的地毯,像一片小小的草原。孩子们穿着改良汉服,戴着竹编小帽,腰间的银铃铛叮当作响,跑起来像一群快乐的小蝴蝶。朵朵穿着粉色的桃花汉服,手里拿着倾喃给她做的小兔子布偶,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,还主动拉着倾喃的手,一起跳圆圈舞。
凰慕还在院子里设了“汉服小课堂”,教孩子们认汉服的款式,比如“这是襦裙,这是褙子”;樊赟则教孩子们做简单的布贴画,孩子们把自己做的布贴贴在汉服上,让每件衣服都变得独一无二。王院长看着孩子们的笑脸,拉着三人的手说:“谢谢你们,孩子们从来没这么开心过。”
游园会快结束时,孩子们拉着三人的手,唱起了儿歌:“柳树芽,冒尖尖,穿汉服,笑开颜……”倾喃掏出手机,把这一幕拍下来,发在工作室的抖音账号上,配文“最可爱的汉服,穿在最纯真的孩子身上”。视频很快就火了,不少网友留言说想给福利院捐物资,还有些家长带着孩子来工作室,想定制亲子汉服,跟孩子一起穿。
凰慕趁机推出了“亲子汉服套餐”,还承诺每卖出一套,就给福利院的孩子捐一件汉服。樊赟笑着说:“咱们这不仅是做生意,更是在给孩子们传递温暖。”倾喃看着窗台上孩子们送的画,轻声说:“是啊,汉服不仅是衣服,更是承载梦想和爱的载体。”
柳岸里的夏天总是热得黏糊糊的,巷口卖冰粉的张奶奶,每天下午都会推着小推车来摆摊,红糖冰粉上撒着花生碎和葡萄干,是柳岸里居民最爱的解暑神器。“轻折柳”的三人,也总在忙完午后的活计后,搬着竹椅坐在巷口,边吃冰粉边聊天。
这天下午,她们正聊着天,就看见巷口来了个陌生的年轻人,背着个大大的相机,对着柳岸里的老房子拍个不停。樊赟好奇地问:“小伙子,你是来旅游的吗?”年轻人转过头,笑着说:“我是做纪录片的,叫林哲,想拍一部关于老城区和传统文化的纪录片,觉得柳岸里特别有味道。”
凰慕眼睛一亮,当即就邀请林哲去工作室坐坐:“咱们柳岸里不仅有老房子,还有很多传统文化的故事,比如非遗技艺、汉服文化,你要是感兴趣,我们可以帮你联系采访对象。”林哲高兴得差点跳起来:“太好了!我正愁找不到合适的拍摄素材呢!”
接下来的日子,林哲成了“轻折柳”的常客。他跟着樊赟去染布坊,拍老匠人煮染料的过程,靛蓝色的热气裹着草木香,在镜头里缓缓流动;跟着凰慕去福利院,拍孩子们穿汉服玩耍的场景,银铃铛的声音透过镜头,显得格外清脆;跟着倾喃去陈爷爷的竹编坊,拍孩子们学编竹蚂蚱的样子,小手被竹条划出血印,却依然笑得开心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!三女主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!三女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