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实验小学的校门口,红灯笼串从校门一直挂到教学楼,灯笼下悬着的艾草束散发着清香——这是“轻折柳”工作室和学校联手筹备的非遗汉服文化日,主题定为“着汉服、承非遗、知习俗”,从清晨开始,校园里就飘着浅碧、月白、淡粉的汉服衣角,像撒了一地春天的碎光。
樊赟和团队提前三天就住进了学校附近的民宿,每天带着学徒调试缠花丝线、整理汉服配饰。活动当天清晨六点,她们就守在体育馆的更衣室,给孩子们穿汉服——低年级孩子穿的是改良版短襦裙,裙摆绣着简化的艾草纹,腰间系着可调节的玉米叶香囊;高年级孩子的汉服多了几分雅致,月白色褙子上用银线绣着小小的粽子纹样,发间别着迷你缠花发簪。“穿汉服要先系中衣带子,左边压右边,再绕一圈系个蝴蝶结,”樊赟蹲在一年级的乐乐身边,手把手教他系腰带,“就像给汉服系上‘小腰带’,这样活动时才不会掉。”乐乐盯着腰间的香囊,忍不住闻了闻:“樊老师,这里面的草好香,是能赶走小虫子吗?”樊赟笑着点头:“这是艾草,端午的时候挂在身上,能祈福辟邪,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习俗哦。”
上午九点,文化日活动正式启动。操场上,孩子们穿着汉服列队站好,校长拿着话筒,身后的大屏幕上播放着“轻折柳”工作室制作的《汉服与传统习俗》动画短片——画面里,古代孩子穿着汉服过端午,采艾草、包粽子、挂香囊,配上轻快的童谣,引得台下孩子们跟着哼唱。短片结束后,倾喃走上台,手里举着一件绣满节气纹样的汉服:“大家看,这件衣服上有柳芽、杏花、稻穗,分别对应立春、雨水、芒种三个节气,每个节气都有特别的习俗,就像端午要穿汉服、挂艾草一样。”她边说边展开汉服,阳光洒在纹样上,浅绿的柳芽、粉白的杏花仿佛活了过来,台下的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。
接下来是“非遗手艺体验课”,校园里的六个教室被改造成不同的体验区,每个区都有工作室的人或家长志愿者指导。在缠花体验区,樊赟给每个孩子发了预裁好的金色丝线和绿色骨架:“今天咱们做艾草缠花,先把丝线绕在骨架上,每绕三圈要压一下线,这样才不会松。”五年级的琪琪学得很认真,手指虽然有些僵硬,但还是慢慢绕出了艾草的形状:“樊老师,我要把这个缠花送给奶奶,她总说端午要挂艾草,这个比真艾草还好看,能一直放着。”在香囊制作区,沙玛阿支专程从彝寨赶来,教孩子们用玉米叶编织香囊:“彝家的香囊要编‘同心结’,这样里面的艾草香才不会跑掉,就像把祝福都藏在里面。”孩子们跟着她的动作,手指翻飞间,一个个带着纹路的玉米叶香囊渐渐成型,有的还往里面塞了自己画的小卡片,写着“祝妈妈端午快乐”。
最热闹的要数“习俗小课堂”。在食堂旁边的空地上,社区的张奶奶带着几位老人,教孩子们包粽子——泡好的糯米、洗干净的粽叶摆了满满一桌,孩子们穿着汉服,围在桌前,学得有模有样。有的孩子把粽叶折成漏斗状,却总漏米;有的孩子包的粽子歪歪扭扭,却笑得格外开心。“奶奶,为什么端午要吃粽子呀?”三年级的小雨举着自己包的“小歪粽”问。张奶奶擦了擦手,笑着说:“以前有位爱国诗人叫屈原,大家为了纪念他,就往江里扔粽子,后来慢慢变成了端午的习俗,吃粽子就是想记住他的爱国心。”小雨似懂非懂地点点头,把粽子小心地放进盒子里:“我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吃,告诉他们屈原的故事。”
下午两点,“汉服走秀暨成果展示”在操场举行。孩子们穿着汉服,手里拿着自己做的缠花、香囊,排着队走上舞台——有的迈着小碎步,模仿古代的礼仪;有的挥舞着香囊,向台下的家长打招呼;还有的小组一起,摆出“端午安康”的字样,引得台下掌声不断。走秀结束后,学校还举办了“非遗手作集市”,孩子们把自己做的缠花、香囊摆在摊位上,有的送给家长,有的和同学交换,整个操场变成了热闹的“非遗小市场”。
活动结束时,夕阳已经西斜。乐乐拉着樊赟的衣角,手里举着一张画:“樊老师,这是我画的汉服,上面有艾草、粽子,还有你教我做的缠花,以后我还要穿汉服,学做更多好看的手作。”樊赟蹲下来,摸了摸他的头:“只要你喜欢,我们以后还会来学校,教大家做更多和传统习俗有关的东西。”
离开学校时,校长送三人到门口,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相册,里面贴满了孩子们活动时的照片:“今天孩子们太开心了,不仅穿了汉服、学了手艺,还懂了端午的习俗,以后每个传统节日,咱们都要合作办这样的活动。”樊赟接过相册,看着里面孩子们的笑脸,心里满是温暖——她知道,这场文化日活动不是结束,而是让孩子们走进传统文化的开始,未来还有更多节日、更多习俗、更多手艺,等着她们和孩子们一起,在校园里慢慢探索、慢慢传承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!三女主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!三女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