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的竖店,暑气未消,“传统糕点”主题短剧《唐菓记》的筹备会在剧组会议室召开。樊赟、倾喃和凰慕围坐在长桌旁,面前摊着厚厚的资料——从唐代的“胡麻饼”到宋代的“梅花糕”,从明代的“云片糕”到清代的“绿豆糕”,每一款糕点的做法、形制、背后的民俗故事,都被她们整理成了图文手册。
“《唐菓记》的主角设定为唐代长安城里的女糕点师,她既要还原宫廷糕点的精致,又要让普通百姓吃得起,这个‘雅俗共赏’的冲突点很有意思,”凰慕指着剧本大纲,“我们可以在剧情里加入‘主角改良胡麻饼做法,用草木染给糕点做天然色素’的情节,既体现非遗手艺,又能展现主角的创新精神。”
倾喃作为主演,已经开始研究唐代糕点师的角色状态:“唐代女性做糕点时,多穿窄袖襦裙,方便揉面、塑形,我得练习一下揉面时的手势,既要熟练,又要符合唐代女性的仪态,不能太粗犷。”她还特意从柳岸里带来了提前做好的唐代胡麻饼样品,分给剧组人员品尝:“大家先感受一下唐代糕点的口感,拍对手戏时,讨论‘糕点好不好吃’才更真实。”
樊赟则忙着设计剧中的“糕点道具”。为了还原唐代“酥山”(古代冰淇淋)的样子,她用琼脂、奶油和天然果蔬汁,反复调试配方,还在“酥山”顶部用糖霜做出花朵形状,再插上可食用的薄荷叶,力求既符合史料记载,又能在镜头前呈现出晶莹剔透的美感。“唐代的糕点讲究‘形味兼具’,道具不仅要好看,还要让观众相信‘这是能吃的’,”樊赟一边给“酥山”做最后的装饰,一边说,“比如这个胡麻饼,我在表面撒了一层磨碎的芝麻,烤的时候特意留了点焦香,镜头里能看到芝麻的颗粒感,还能通过后期音效加一点‘咬脆饼’的声音,让画面更有食欲。”
剧组开机后,三人的配合愈发默契。拍“主角在集市卖胡麻饼”的戏份时,倾喃穿着淡紫色唐代襦裙,站在竹制摊位后,熟练地用木勺将面团压成圆形,再撒上芝麻;樊赟则在镜头外,根据导演的要求,调整“酥山”的摆放角度,确保阳光能照在“酥山”的糖霜花朵上;凰慕坐在监视器旁,随时准备修改台词——当群演说“这饼看着就香”时,她临时加了一句“这芝麻是我从西域买来的,比别家的更脆”,既丰富了剧情,又暗含了唐代的丝绸之路文化。
十月,《唐菓记》刚杀青,三人就马不停蹄地投入到“古建彩绘”主题短剧《朱漆绘梦》的筹备中。这次的剧本以明代苏州园林为背景,讲述年轻彩绘匠人修复古建彩绘的故事,剧组特意选了竖店新建的“明代园林影视基地”作为取景地。
为了让剧情更专业,凰慕邀请了苏州古建彩绘非遗传承人周师傅来做顾问。周师傅带着三人在园林里走了整整一天,从门楣上的“和玺彩绘”到廊柱上的“旋子彩绘”,逐一讲解纹样寓意和修复技巧:“明代彩绘讲究‘青绿色为主,金饰为辅’,你们看这根柱子上的缠枝莲纹,每一片花瓣的颜色都要从浅到深渐变,修复时不能用现代颜料,得用传统的矿物颜料,才能保留原有的质感。”凰慕认真记下这些细节,在剧本里加入“主角为找矿物颜料,翻山越岭采矿石”的情节,让观众了解彩绘修复的不易。
倾喃这次饰演的是周师傅的徒弟,一个对古建彩绘充满热情的年轻姑娘。为了演好“修复彩绘”的戏份,她跟着周师傅学习简单的彩绘技巧——握笔的姿势要稳,蘸颜料时要控制用量,上色时要顺着木纹的方向。刚开始练习时,她总把颜色涂出轮廓,周师傅笑着安慰:“别急,古建彩绘就像绣花,得慢慢来,每一笔都要用心。”练了半个月后,倾喃终于能独立完成简单的缠枝纹彩绘,拍摄时,她握着画笔专注上色的样子,连周师傅都忍不住称赞:“有模有样,像个真正的彩绘匠人。”
樊赟则负责制作剧中的“彩绘工具”道具。她根据周师傅提供的图纸,用檀木做了一套彩绘毛笔,笔杆上刻着简化的缠枝纹;还用陶瓷做了颜料碟,碟底印着明代彩绘常用的“青、绿、金”三色标识。“这些工具不仅是道具,也是传递文化的载体,”樊赟说,“比如这个颜料碟,我特意做成了明代青花瓷的样式,让观众在看剧情时,也能注意到这些细节里的传统文化。”
拍摄“主角修复园林门楣彩绘”的戏份时,剧组搭了三米高的脚手架。倾喃穿着明代窄袖工装,系着布围裙,背着颜料箱爬上脚手架,按照周师傅教的方法,一点点填补彩绘的缺损部分。阳光透过园林的树叶,落在她手中的画笔上,颜料在门楣上渐渐晕开,青绿色的缠枝纹慢慢恢复了往日的光彩。导演用无人机从高空拍摄,画面里,小小的人影在朱红门楣上专注工作,园林的亭台楼阁在背景里静静矗立,既有修复技艺的专业感,又有古建园林的美感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!三女主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!三女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