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军在楚丘城下取得的胜利,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,在中原大地激荡起层层涟漪。卫国的屈服,不仅意味着楚国北进战略的一根重要支柱已然崩塌,更向所有仍在楚国的威势与晋国的决心之间摇摆不定的诸侯们,展示了一种全新的、强硬的选择。
晋军大营并未因胜利而过度狂欢。中军大帐内,灯火通明,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。炭火盆中跳跃的火苗,映照着晋文公重耳凝重而疲惫的面庞,以及围坐四周的核心谋臣们——狐偃、赵衰、先轸、胥臣等。卫国的财货与降书就堆放在帐角,却无人多看一眼。
“卫已降,然宋围未解。”晋文公的声音低沉,打破了沉默,“楚王非但未如我所愿退兵,反而加紧攻打商丘。子玉确是老谋深算,他不与我争一城一地之得失,而是要吞下整个宋国!若商丘城破,宋国覆亡,我即便尽收卫、曹之地,亦失大义,更将面对一个消化了宋国力量、更加强大的楚国。届时,天下诸侯,谁还敢从我抗楚?”
局势清晰得残酷。伐卫救宋的战略,只成功了一半。它展示了晋国的力量和决心,却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宋国的危局。楚成王的强硬回应,将难题又抛回了晋国面前:是就此止步,消化战果,坐视宋国灭亡?还是继续前进,与强大的楚军进行一场谁也没有把握的决战?
所有人的目光,下意识地投向了先轸。这位此前藉藉无名、却在伐卫之役中展现出卓越军事眼光和决断力的将领,已然成为军中的核心智囊。
先轸的目光凝视着铺在案上的粗糙地图,手指从“楚丘”缓缓南移,划过一片空白,最终重重地点在“商丘”之上。
“主公,诸位大夫,”先轸开口,声音不高,却带着一种冰冷的金属质感,“楚王不退,乃因他认定我军不敢,亦不能与之决战。我军长途奔袭,虽得卫资,然士卒疲敝;楚军以逸待劳,势大根深。若正面驰援商丘,我军胜算不足三成。”
帐内一片沉寂。这是冷酷的现实。
“然而,”先轸话锋一转,手指猛地从商丘向西南方向划去,直指楚国本土,“楚军之胆,在其国力;楚军之魂,在其王旗;楚军之命门,在其粮道与腹地!楚人倾国之力北略中原,其国内必然空虚!其所恃者,无非是淮泗诸侯的供应与江汉的根基。”
他抬起头,眼中闪烁着近乎疯狂的光芒:“我请命,率一支精锐轻骑,不从卫地南下,而是西出棘津(黄河渡口),绕道王畿雒邑之郊,沿嵩山余脉,经故郑国通道,以最快速度直插楚国腹地!攻其必救之处——申、息之地,甚至威逼方城!”
此言一出,满帐皆惊!连狐偃都倒吸了一口冷气。
“千里奔袭?深入楚境?”赵衰失声道,“先轸大夫,此计太过行险!我军兵力本就不如楚军,再分兵千里,一旦被楚军察觉围堵,必将全军覆没!且路途遥远,地形复杂,如何保障补给?如何隐匿行踪?”
“正是要行险!”先轸断然道,“楚王子玉,绝不会料到我们敢如此用兵!他认定我军必救商丘,目光皆聚焦于宋卫之间。我偏要反其道而行之,直捣其家园!此举有三大利:其一,攻其所必救,楚王闻听腹地遇袭,必惊惶回师,商丘之围自解,此乃‘围魏救赵’之策!其二,避实击虚,以我一支偏师,调动楚国数十万大军,使其疲于奔命,挫其锐气。其三,向天下彰显我晋国不仅有堂堂之师,更有雷霆万钧之奇谋,可败强楚于千里之外!”
他看向晋文公,目光炽热:“主公,此战,不求占领楚地,不求歼灭多少楚军,只求一字——快!如惊雷乍起,震骇楚廷,迫其回军!只要楚军主力一动,阵脚必乱,届时,我军主力可从容南下,于中途择地利以邀击,或可收全功!”
帐内再次陷入沉默,只剩下粗重的呼吸声和炭火的噼啪声。这是一个极其大胆,近乎异想天开的计划。成功了,将是名垂青史的经典之战;失败了,晋国刚刚凝聚起的霸业雏形可能顷刻崩塌。
狐偃缓缓捋须,眼中精光闪烁,他缓缓开口:“先轸之策,虽险,却直指要害。楚人骄横,确不会防备此着。然,此策关键,在于领军之将。需有万夫不当之勇,需有临机决断之智,需有虽千万人吾往矣之胆魄,更需有对主公绝对的忠诚,纵深入死地,亦不改其志。”他的目光落在了先轸身上。
晋文公闭上了眼睛,眼前闪过流亡十九年的种种艰辛,闪过齐桓霸业崩塌的惨状,闪过宋襄公血染泓水的悲凉,最终,定格在舅父狐偃和诸位贤臣期盼的目光上。霸业,从来不是稳妥得来的。
他猛地睁开眼,目光锐利如刀:“善!就依先轸之策!”
他站起身,拿起案上的虎符,郑重地交给先轸:“予你战车百乘,精锐甲士三千,皆选善骑射、能奔袭之劲卒。许你临机专断之权!此行,你非为我晋国一偏师,乃是为我华夏存续,射出的一支鸣镝!功成之日,卿当为首功!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烽火诸侯:春秋与战国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烽火诸侯:春秋与战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