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国,新绛,宫城正殿。
炭火在巨大的铜兽炉中噼啪作响,驱散着严冬的寒意,却驱不散殿内凝重而亢奋的气氛。晋景公端坐于上,面色因激动而微微泛红。下列,以中军将赵朔为首的卿大夫们肃然而立,目光皆聚焦于殿中悬挂的巨幅中原舆图。
“诸卿,”晋景公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,“楚越媾和,东南暂宁。然楚人新挫于越,霸权威严扫地,此诚乃天赐我晋国重整河山之良机!赵卿前番东出之策,寡人深以为然。如今寒冬将尽,春耕在即,我晋国该如何行事,诸卿可畅所欲言。”
上军将荀林父率先出班,他老成持重,言语间带着谨慎:“君上,楚虽受挫,然国力未损根本,楚庄王雄才,不可小觑。我晋国若逼之过甚,恐其不顾越国牵制,强行北上来争。且中原诸国,如郑、宋者,皆墙头之草,若见我晋国势大,或可归附,若见楚势复振,则必再叛。依臣之见,当以威慑为主,缓缓图之,不可操切。”
他的话代表了一部分老牌贵族的态度,对重新涉足中原泥潭心存疑虑。
话音刚落,下军佐郤克便按捺不住,洪声反驳:“荀伯此言差矣!岂不闻‘天予不取,反受其咎’?楚国如今东有越国这只恶虎窥伺,如同芒刺在背,岂敢倾全力北上来与我争锋?正是因其不敢,我才更要大张旗鼓,以泰山压顶之势,迫中原诸国做出抉择!若行事缓慢,待楚人安抚好越国,缓过气来,则良机尽失矣!”
郤克性情刚猛,主张强力压服,其态度赢得了不少少壮派将领的赞同。
双方各执一词,殿内议论纷纷。晋景公的目光投向一直沉默不语的赵朔:“赵卿,你意下如何?”
赵朔缓缓出列,他身形挺拔,目光沉静,仿佛殿内所有的争论都在他算计之中。他先是对荀林父和郤克各自一礼,方才开口:“荀伯老成谋国,郤将军锐意进取,所言皆有道理。然则,当今之势,非单纯军事较量,更在于人心向背与势之消长。”
他走到舆图前,手指轻点“郑国”所在。“郑,天下之枢机也。服晋则中原定,附楚则中原乱。昔日我晋国霸业中衰,郑国首叛,投靠荆楚。今楚国势蹙,郑国内部,必然惶恐不安,恐我报复。此正是攻心之机。”
“臣之策,可分三步。”赵朔的声音清晰而坚定,回荡在殿中,“其一,遣能言善辩之士,持我晋国国书,直入新郑。国书不必厉声斥责,只需‘关切’询问郑国近年依附楚国,可曾得其庇护?如今楚越盟成,楚国重心东移,郑国将何以自处?并‘提醒’郑君,晋郑旧谊,不可或忘。此乃‘先礼’,示我晋国大气,亦给郑国台阶。”
“其二,”他的手指移向晋国东部边境,“集结三军精锐,于太行陉口举行大规模春蒐(sōu)。邀宋、卫、鲁、曹诸国使节观礼。我要让中原诸侯亲眼目睹我晋国‘武卒’之雄壮,兵甲之犀利!此乃‘示之以威’,让其知我晋国兵锋之盛,非残楚所能挡。”
“其三,”赵朔的目光扫过群臣,最终落在一旁低调的韩厥身上,“请韩将军秘密调拨一批精良军械,尤其是西河之战缴获的秦军重弩,通过鲁国渠道,‘不慎’流入郑国边境反对派手中。同时,散播谣言,言楚人为安抚越国,已答应割让部分中原利益,郑国即将被楚人出卖。此乃‘乱其内,疑其心’,让郑国君臣自乱阵脚,无暇他顾。”
三步之策,环环相扣,将政治、外交、军事威慑与阴谋离间完美结合,既展现了强大的压力,又留下了转圜的余地,目标直指中原锁钥——郑国。
殿内一时寂静,旋即爆发出阵阵赞叹。连荀林父也微微颔首,不再反对。晋景公抚掌大笑:“善!大善!便依赵卿之策!郤克,春蒐之事由你全权筹备,务必要显我晋军赫赫声威!韩厥,离间之事,交由你秘密办理,务必谨慎!”
“臣等领命!”郤克、韩厥齐声应诺。
晋国这台沉寂多年的战争机器,开始将它的阴影,重新投向广袤的中原大地。一场不见硝烟,却同样凶险的争夺,悄然拉开了序幕。
楚国,郢都,章华台。
尽管宫内暖炉烧得正旺,楚庄王熊侣却感到一丝寒意。他凭栏远眺,窗外是铅灰色的天空和略显萧索的宫苑。大陵之盟,在他心中始终是一根刺。并非不能接受暂时的妥协,而是无法容忍楚国霸业竟因东南蛮越的牵制而束手束脚。
令尹孙叔敖坐在下首,面色疲惫,显然刚从繁重的善后事务中脱身。“大王,江东受损城邑已开始赈济重建,阵亡将士抚恤也已下发。只是……昭关落入越人之手,如同在我东部咽喉钉入一颗毒钉,长期来看,遗祸无穷。”
楚庄王冷哼一声,转过身来,眼中锐光一闪:“寡人岂不知?勾践老贼,狡诈如狐,凶残如狼。此番让他得了便宜,他日必成心腹大患!然则……”他语气一顿,带着几分无奈与愤懑,“晋国赵朔,在西河练兵,虎视眈眈。若我倾力东向,与越死斗,赵朔必引兵南下,直逼方城!届时我楚国两面受敌,危矣!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烽火诸侯:春秋与战国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烽火诸侯:春秋与战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