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意渐浓,中原大地却感受不到丝毫暖意。晋、楚两大巨人的阴影,如同逐渐合拢的钳子,将位于天下之中的郑国紧紧夹在中间,使其成为风暴将至前最令人窒息的漩涡中心。
郑国都城新郑,宫城之内,气氛比屋外倒春寒的天气更加冰冷。
郑襄公姬坚坐在君位上,眉头紧锁,手中捏着两份几乎同时送达的国书。一份来自北方晋国,帛书精致,言辞看似客气,却字字如刀;另一份来自南方楚国,语气急切,带着不容置疑的承诺与隐隐的威胁。阶下,卿大夫们分立两旁,以执政公子去疾为首,争论已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。
“晋侯国书,名为‘问候’,实为问责!问我郑国为何背弃城濮之盟,依附荆蛮?又问楚越相争,我郑国将何以自处?这分明是最后通牒!”大夫公孙申声音激昂,他是亲晋派的代表,“晋国赵朔,西破强秦,武卒威震天下!如今其大军陈列太行,春蒐耀武,其意不言自明!我郑国若再首鼠两端,必遭雷霆之击!臣主张,即刻遣使入晋,重申盟好,纳贡称臣!”
“荒谬!”话音未落,大夫皇戍便厉声反驳,“公孙大夫岂可长他人志气,灭自己威风?楚国虽暂挫于越,然楚庄王雄才大略,国力未损!令尹孙叔敖已遣使明言,楚军旦夕可至,绝不会弃我郑国于不顾!若此时背楚投晋,无异于自绝后路!楚人之怒,我郑国可能承受?况且,晋国远离中原,其救必缓;楚国方城相近,其兵必速!远水难解近渴啊!”
“楚人承诺?楚人自身难保!大陵之盟,楚国连昭关都丢了,颜面扫地,还有何威信可言?其所谓‘旦夕可至’,不过是虚张声势!”公孙申反唇相讥。
“晋人狼子野心,索求无度!即便投晋,也不过是为其前驱,徒耗国力罢了!”
“依附楚国,难道就不是年年纳贡,岁岁征发?”
两派争执不下,声音越来越高,几乎要将殿顶掀翻。郑襄公看着眼前混乱的景象,心中一片悲凉。郑国地处四战之地,夹在晋楚之间,仿佛惊涛骇浪中的一叶扁舟,无论倒向哪边,都可能被另一方的巨浪拍得粉碎。他继位以来,一直小心翼翼地在两强之间走钢丝,如今,这钢丝已然绷紧到了极限。
“够了!”一直沉默的执政公子去疾终于开口,他声音不高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,殿内顿时安静下来。公子去疾是郑襄公的弟弟,素以智谋沉稳着称。
“晋楚相争,非一日之寒。我郑国欲求存,不在急于表态,而在审时度势,谋定而后动。”他缓缓走到殿中,目光扫过众人,“晋国强盛,兵锋正锐,此乃事实。楚国受挫,但根基犹在,亦不可轻侮。如今之势,晋逼而楚未退,我郑国若仓促决定,无论倒向何方,都必将立刻承受另一方的怒火。”
“那依执政之见,该当如何?”郑襄公急切地问道。
“拖延。”公子去疾吐出两个字,“对晋国使者,以礼相待,言我郑国从未忘晋郑旧谊,然楚国大军压境,不得不虚与委蛇,请求晋国宽限时日,容我郑国设法摆脱楚国控制。对楚国使者,则申明郑楚盟约之固,然晋国大军压境,势不可挡,请求楚国速发援兵,以安民心。”
“此乃两边敷衍之计,能维持几时?”皇戍疑虑道。
“不需要维持太久。”公子去疾眼中闪过一丝精光,“只需等到晋楚任何一方,出现我们可供利用的变数。或晋国内部生变,或楚国与越国再生龃龉。在此期间,我郑国需立即整顿武备,加固城防,同时……秘密联络宋、卫两国,探听其意向。若能使三国同心,共抗外侮,无论是晋是楚,想要吞下我们,都没那么容易!”
郑襄公沉吟良久,疲惫地揉了揉额角。这无疑是眼下最无奈,却也可能是最稳妥的办法。“便依执政之言。接待两国使者之事,由你去疾全权负责。武备城防,由公孙申督办。联络宋卫,由皇戍秘密进行。”
一场朝议,并未做出最终抉择,而是将郑国更深地推入了左右逢源、如履薄冰的险境。新郑的空气中,弥漫着山雨欲来的压抑。
与此同时,晋国边境,太行山陉口之外,广袤的原野上,正在举行一场规模空前的春蒐大典。
旌旗蔽日,矛戟如林。晋国三军六卿,尽数到场。中军赤色大麾之下,晋景公身着戎装,亲自观礼。赵朔、荀林父、郤克等卿大夫顶盔贯甲,肃立两旁。
受阅的晋军,阵型严整,步伐铿锵。尤其是赵朔亲手编练的“武卒”,更是引人注目。他们身着精良的复合甲胄,手持远超寻常长度的戟矛,背负强弓硬弩,行进间无声无息,只有甲叶摩擦发出的低沉金属鸣响,一股肃杀之气扑面而来。
“弩阵,前进!”随着郤克一声令下,三个方阵共计千人的弩手踏着整齐的步伐向前。他们手中的蹶张弩,正是西河之战缴获并改进的秦弩,射程远超寻常弓箭。
“预备——射!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《烽火诸侯:春秋与战国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全本小说网小说网更新,站内无任何广告,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全本小说网!
喜欢烽火诸侯:春秋与战国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烽火诸侯:春秋与战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