霭ǎi ,云雾。苏轼《题南溪竹上》诗:“山头霭霭暮云横。”
关于苏轼《题南溪竹上》这首诗,需要首先澄清一个重要的文献事实:此诗在苏轼现存权威文集中并未收录,其出处存在争议。根据学界考证,这首诗更可能是宋代其他文人的作品,后被误归入苏轼名下。但考虑到字典中有列出,我将以严谨的学术态度,为读者朋友们梳理相关信息。
一、诗歌原文与出处辨析
《题南溪竹上》(传为苏轼作,实存疑)
小序:”苏轼尝游南溪,醉卧竹间,题诗竹上云。“
诗句:
山头霭霭暮云横,古木苍苍乱石堆。
独倚阑干无一事,此身如在画中行。
出处辨析:
此诗最早见于一些地方志和宋代笔记(如《宋人轶事汇编》),但未被《苏轼诗集》(中华书局校注本)等权威版本收录。从风格判断,其浅白直露的写景方式与苏轼凝练厚重的典型风格存在差异,更可能是后人伪托或张冠李戴。
二、全文注释与翻译(基于现存诗句)
注释:
霭霭:云雾密集的样子(与陶渊明“霭霭停云”意象一脉相承)
苍苍:形容树木深青色,显苍古之态
乱石堆:暗合苏轼“乱石穿空”中对自然力量的偏爱
独倚阑干:典型文人姿态,展现超然物外的观照心境
白话翻译:
山巅之上暮云低垂,层层叠叠横亘天际,
古树苍郁深沉,与散乱的岩石相依。
我独自倚着栏杆静享这份闲适,
仿佛置身画卷之中,物我两忘。
三、创作背景与意义(假设为苏轼作)
1. 可能的背景
若此诗确与苏轼相关,应作于其贬谪黄州(1080-1084)或惠州(1094-1097)时期。此时苏轼常通过山水游览寻求精神解脱,符合“南溪”野游的场景。
2. 核心意境
自然与人的融合:通过“暮云横”“古木苍苍”的宏大意象,反衬“独倚阑干”的个体渺小,最终达成“画中行”的物我合一境界
困境中的超脱:即便身处“乱石堆”般的艰险环境,仍能发现如画美感,体现其“此心安处是吾乡”的哲学
四、苏轼生平与艺术精神(以此诗为引)
苏轼(1037-1101)
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北宋文坛领袖
人生轨迹:
年少成名:嘉佑二年(1057)进士及第
仕途波折: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外放,又因“乌台诗案”贬黄州
晚年流徙:谪惠州、儋州,终逝于常州
文学成就:
词开豪放一派(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)
散文列“唐宋八大家”
诗富理趣(《题西林壁》)
与此诗相通的苏轼思想:
虽然此诗真伪存疑,但其中体现的“在自然中发现美”与“超然自适”的情怀,完全契合苏轼的创作精神。如下列确属苏轼的诗句可作参照:
“我行无所赴,悠扬信舴艋”(《次韵答参寥》)
“江南春尽水如天,罨画楼台绿树边”(《书衮仪所藏惠崇画》)
五、学术建议
1. 若您需引用此诗,建议注明“传为苏轼作”并说明出处存疑
2. 推荐阅读苏轼确凿的山水诗代表作:
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(“水光潋滟晴方好”)
《题西林壁》(“横看成岭侧成峰”)
《惠崇春江晚景》(“竹外桃花三两枝”)
通过这首诗的辨析,我们不仅接触到一首有趣的存疑作品,更得以深入理解苏轼真正的艺术精神——在真实与传说之间,恰恰彰显了苏轼作为文化符号的永恒魅力。
上文提到的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最负盛名的词作,被誉为宋词豪放派的巅峰之作。以下是其全文、翻译及深度解析。
一、全文与注释
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
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。
故垒西边,人道是,三国周郎赤壁。
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,卷起千堆雪。
江山如画,一时多少豪杰。
遥想公瑾当年,小乔初嫁了,雄姿英发。
羽扇纶巾,谈笑间,樯橹灰飞烟灭。
故国神游,多情应笑我,早生华发。
人生如梦,一尊还酹江月。
注释:
风流人物:杰出的英雄人物。
故垒:古老的军事营垒。
周郎: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,字公瑾,二十四岁即为吴国中郎将,人称“周郎”。
赤壁:苏轼所游实为黄州赤鼻矶,并非赤壁之战旧址,此处是借景抒怀。
小乔:乔公之女,周瑜之妻,与其姊大乔并称国色。
雄姿英发:姿态雄武,英气勃发。
羽扇纶巾:手执羽毛扇,头戴青丝巾。这是儒将的典型装扮,形容周瑜从容闲雅。
樯橹:代指曹操的战船。一作“强虏”。
华发:白发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