酹:将酒洒在地上或水中,以示祭奠。
二、白话翻译
长江之水滚滚东流,千百年来,无数英雄豪杰都像这浪花一样,被历史的长河冲刷殆尽。
人们指着那旧营垒的西边说,那就是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。
陡峭的石壁直插云霄,汹涌的波涛猛烈地拍打着江岸,卷起的浪花仿佛千万堆白雪。
壮丽的江山美如画卷,在那个时代,曾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!
遥想当年的周瑜,小乔刚刚嫁给他,他英姿勃发,豪情满怀。
手摇羽扇,头戴纶巾,在谈笑自若之间,就让曹操的战船灰飞烟灭。
(如今)我神游于当年的战场,应该会笑自己太多愁善感,以至于过早地生出了白发。
人生犹如一场大梦,还是倒一杯酒,来祭奠这亘古不变的江月吧。
三、创作背景
1. 时间与地点:
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(1082年)七月,当时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贬至黄州(今湖北黄冈)任团练副使已近三年。
2. 个人境遇:
这是苏轼人生中最失意困顿的时期之一。他身处政治逆境,行动受限,前途未卜,内心充满了沉重的挫败感和对人生的幻灭感。
3. 借景抒怀:
在黄州期间,苏轼多次游览城外的赤鼻矶。他明知此地并非真正的古战场,却依然将眼前壮阔的景色与三国赤壁之战的历史联想在一起。其目的并非考证历史,而是为了借地抒情,通过怀古来抒发自己内心的郁结,并寻求精神上的超越。
四、作品意义与赏析
这首词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,在于其实现了多重境界的完美融合:
1. 时空的宏大与个人的渺小:
开篇“大江东去,浪淘尽”将时间与空间无限拓展,在历史的洪流中,再伟大的英雄也终将逝去。这为全词奠定了苍凉而深沉的基调。
结尾“人生如梦”的慨叹,正是在这种宏大时空背景下,对个体生命短暂的深刻体悟。
2. 历史之“豪”与个人之“闷”:
词中极力渲染赤壁的壮丽景色(“乱石穿空,惊涛拍岸”)和周瑜的少年得志、功成名就(“雄姿英发”“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”),这是历史之“豪”。
而词人自己却是“早生华发”、功业无成,被贬闲居,形成鲜明对比。这是个人之“闷”。
3. 悲愤的升华与精神的超越:
这首词最了不起的地方,在于它没有停留在悲愤和感伤之中。苏轼通过“人生如梦”的哲思,将个人的失意与永恒的江山明月融为一体。最后“一尊还酹江月”的举动,是一种与历史、与自然达成和解的姿态。他从无尽的愁绪中跳脱出来,达到了一种旷达、超脱的精神境界。
总结: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不仅是一首怀古词,更是一曲深刻的生命咏叹调。它将对历史的凭吊、对英雄的向往、对自身命运的感慨,全部融入壮阔的自然景象之中,最终升华为对宇宙和人生的哲学思考,完美地展现了苏轼豪放词风与旷达胸襟的极致。
苏轼的《题西林壁》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千古名篇,以其精炼的语言揭示了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的普遍真理。
一、全文与注释
《题西林壁》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注释:
西林:指江西庐山的西林寺。
题:题写,书写。
横看:从正面看。庐山是南北走向,故“横看”即从山的东西方向看。
侧:从侧面看。
缘:因为。
此山:这座山,指庐山。
二、白话翻译
从正面看,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;从侧面看,它又成了巍然耸立的险峰。
从远处、近处、高处、低处等不同角度去看,庐山呈现出千姿百态,各不相同。
之所以无法认清庐山真正的样貌,
是因为我自己正身处在这座深山之中啊。
三、创作背景
1. 时间与经历:
此诗写于宋神宗元丰七年(1084年),苏轼由黄州(今湖北黄冈)贬所调往汝州(今河南临汝)任职,途中他特意绕道江西,与友人同游庐山。在畅游十余日,遍览山中胜景之后,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,并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。
2. 心境转变:
此时的苏轼已经历了“乌台诗案”和被贬黄州四年的沉重打击。在黄州期间,他完成了思想上的重要蜕变,从政治的失意中解脱出来,转向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索。游览庐山,正是他这种新心境的体现。
3. 创作契机:
在游览过程中,苏轼深深陶醉于庐山变幻莫测的景色之中,并从中领悟到一种超越风景本身的人生哲理。他并未停留在对具体景物的描绘上,而是将观景的体验升华为对认知规律的揭示。
四、作品意义与赏析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