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首诗的深远意义在于其精妙的比喻和超越时代的哲思:
1. 深刻的哲理内核:
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:诗歌最核心的哲理。身处事物之中,反而会因为视角的局限和个人情感的牵绊,难以看清事物的全貌和本质。
认识的相对性:“横看成岭侧成峰”形象地说明,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会因立场、角度的不同而千差万别。没有唯一绝对的正确,只有相对的真实。
2. 精妙的艺术手法:
寓理于景:全诗前两句是具体的观感,后两句是抽象的议论,但议论完全从观感中自然生发,毫无说教之感,达到了情、景、理三者的完美融合。
以小见大:通过游览庐山这一件小事,揭示了一个关于认知论的宏大主题,展现了苏轼非凡的洞察力和概括能力。
3. 普遍的现实意义:
这首诗的智慧超越了时空,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:
个人层面:提醒我们要时常跳出自我,以旁观者的视角反省自身,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自己。
社会层面:在处理复杂问题或人际纠纷时,要学会换位思考,理解不同立场的人看到的“岭”与“峰”,避免偏执和狭隘。
总结:《题西林壁》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,更是一首光辉的哲理诗。它用最浅显的语言,道出了最深刻的道理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去探索真相,反思自我,并学会多角度地看待世界。这正是苏轼作为一位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的魅力所在。
苏轼的《次韵答参寥》是他与方外挚友参寥子(僧道潜)唱和往来的名篇,充分展现了二人在逆境中的深厚情谊与超然心境。
一、全文与注释
《次韵答参寥》
我有方外友,颜如琼之英。
十年尘土窟,一寸冰雪清。
朅来从我游,坦率见真情。
顾我无足恋,恋此山水青。
新诗得高趣,众耳昏未听。
何为爱我者,闯口见平生。
之子岩壑姿,问道穷苍冥。
何如坎井蛙,立论回蛙蝍。
此身堕坎井,仰羡冥鸿飞。
天涯幸合席,相对真忘机。
奈此千里别,邀公匡庐归。
注释:
次韵:依照他人诗作的韵脚和诗,是难度很高的唱和方式。
参寥:僧人道潜的别号,北宋着名诗僧,苏轼的方外至交。
方外友: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朋友,多指僧、道。
琼之英:美玉的光华,形容友人容貌清朗,神采非凡。
十年尘土窟:指自己深陷俗世官场(尤其是贬谪生涯)的污浊。
一寸冰雪清:形容参寥子心地如冰雪般高洁清明。
朅来:犹言“去来”,这里指“来”。
闯口见平生:脱口而出的话便能见其平生品格。
坎井蛙:废井里的青蛙,比喻见识浅薄之人(此处是苏轼自嘲)。
冥鸿:高飞于天际的大雁,比喻参寥子等超脱之人。
忘机:忘却世俗的机巧之心,心境淡泊。
匡庐:即江西庐山。
二、白话翻译
我有一位超然世外的挚友,容颜如美玉般光彩照人。
我深陷污浊的官场十年,而他始终保持着冰雪般的清明心境。
他特地前来与我同游,性情坦率,流露的全是真情。
他并非对我有所留恋,而是留恋这青山绿水的幽静。
他的新诗意境高远,世俗的浊耳却无人能欣赏。
为何像我这样的人,能让他脱口而出,尽显平生真意?
他本具栖隐岩壑的风姿,为探究佛法可穷尽宇宙玄理。
岂像我这般如井底之蛙,发出的议论也只能在井中回响。
我此身已坠入这困厄的井中,只能仰头羡慕他如高飞鸿雁般自在。
有幸能在这天涯相逢对坐,彼此相对,真心忘却了世间一切机巧。
无奈此刻又要面临千里分别,只能邀您日后再同归庐山相聚。
三、创作背景
1. 时间与地点:
此诗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(1095年),当时苏轼因新旧党争再次被贬,身处更为偏远、艰苦的广东惠州。
2. 个人境遇:
这是苏轼晚年遭受的又一次沉重打击,年近六旬被贬至岭南瘴疠之地,生活困苦,前途黯淡。
然而,苏轼在惠州逐渐安定下来,并找到了精神的宁静,写下了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的旷达之句。
3. 友情背景:
参寥子是苏轼一生中最重要的友人之一,二人志趣相投,感情极深。在苏轼因“乌台诗案”被捕入狱时,参寥子就曾毅然为他奔走。
此次苏轼被贬惠州,参寥子不顾路途遥远、环境险恶,特意从杭州千里迢迢赶去探望并陪伴他。这种在患难中毫不退缩的友情,给了苏轼巨大的精神慰藉。
此诗便是参寥子在惠州逗留一段时间后,即将离去时,苏轼为答谢他的诗作而写的“次韵”和诗。
四、作品意义与赏析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