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ài,吝惜,舍不得。《老子》:“甚爱必大费。”
《老子》第四十四章中的“甚爱必大费”是一句蕴含深刻哲理的箴言。。
一、原文与语境
《老子》第四十四章全文:
“名与身孰亲?身与货孰多?得与亡孰病?甚爱必大费,多藏必厚亡。故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长久。”
二、注释与翻译
1. 字词注释
甚爱:过度迷恋、执着于某物(如名利、地位等)。
大费:巨大的耗费,既指物质资源,也指精神生命的损耗。
多藏:过度积聚财富。
厚亡:惨重的损失。
2. 白话翻译
“名声与生命哪一样更亲近?生命与财富哪一样更珍贵?获得与失去哪一样更有害?过度迷恋必然导致巨大耗费,过度积聚必然招致惨重损失。所以,懂得知足不会受辱,懂得适可而止不会危殆,这样才能长久。”
三、故事性阐释
典故联想:石崇斗富
西晋富豪石崇与皇亲国宠斗富,以蜡代柴、铺锦五十里,极尽奢靡。他对财富名位的“甚爱”导致大量资源浪费,更引来政治猜忌,最终被满门抄斩,正是“大费”与“厚亡”的典型。他的故事印证了老子对过度追逐外物的警示。
四、现实意义
1. 个人层面:节制欲望,避免内耗
现代人常因过度追求物质、名利或情感依附而身心俱疲,如职场过度拼搏忽视健康、沉迷消费陷入债务等。“甚爱必大费”提醒我们:执着越深,代价越大,需回归生命本质,保持清醒与节制。
2. 社会层面:批判消费主义与资源透支
当代社会的消费文化鼓励“无限占有”,导致生态危机与精神空虚。老子思想暗合可持续发展理念:减少对物质的无度索取,才能避免自然与文明的“大费”。
3. 管理哲学:轻徭薄赋与组织治理
统治者若“甚爱”权力与税收,必致民力枯竭(如隋炀帝大兴土木亡国);企业若过度扩张,可能资金链断裂。老子主张“知止”,强调平衡与可持续性。
五、核心启示
“少即是多”的智慧:通过淡化对外物的执着,减少不必要的消耗,才能聚焦真正重要的生命价值。
知足常乐的境界:如苏轼所言“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”,在浮躁时代中守住内心的从容。
这句古老箴言穿越千年,依然是对抗异化、追寻生命本真的一剂良药。
倡议者必要是践行者,否则无说服力。关于老子如何践行“甚爱必大费”,历史上并无其个人生活的详细记载,但我们可以从其思想主张和传奇生平中,推断出他一以贯之的实践之道。老子的整个人生,正是对其思想的终极诠释。
一、 弃“甚爱”于权位:辞官隐退,避名弃利
最着名的例证莫过于他放弃周朝守藏室史(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)的职位。这是一个掌握着当时最核心知识与文化的显要职位,是无数士人追求的“名”与“位”。老子深知,若“甚爱”此权位,必将卷入政治纷争,耗费心神,乃至招致杀身之祸(大费)。于是他选择 “知止” ,辞官西行,主动从名利场中抽身,以保全天性与生命的长久。这是他对自己“名与身孰亲?”这一问题的直接回答。
二、 弃“甚爱”于学识:绝学弃智,行不言之教
老子掌管典籍,本身就是知识的化身。但他却提出“绝圣弃智”、“绝学无忧”。这并不是反对智慧,而是反对对知识的过度执着(甚爱)。他认为,沉迷于繁琐的礼乐知识和巧辩,会使人迷失自然本性,造成思想的纷扰和社会的伪诈(大费)。因此,他践行 “行不言之教” ,主张回归质朴,其传世之作《道德经》也仅是在关令尹喜的请求下才勉强留下,并非主动着书立说以求扬名。
三、 弃“甚爱”于身命: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
在个人生活上,老子倡导“见素抱朴,少私寡欲”、“去甚、去奢、去泰”。他必定过着极其清静俭朴的生活,避免对感官享受和物质财富的“甚爱”。因为一旦沉溺于五色、五音、五味等享乐,就会极大地耗费人的精气神(大费),背离“道”的虚静本质。他的隐退,也是一种对奢华世俗生活的彻底舍弃。
核心总结:老子的一生就是一场“反向”的实践
常人追求的是不断累加——更多的知识、更高的权位、更丰的财富。而老子则用他的一生演示了 “为道日损”——不断地减损对名利、知识、欲望的执着。
他通过 “弃” 来实践 “不费” ,通过 “舍” 来成就 “得”——他舍弃了世俗所爱,从而避免了巨大的身心耗费,最终获得了与道合一的终极自由和思想的永恒。他的生平选择,是其哲学最有力、最彻底的证明。
喜欢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