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鬼见愁”峡谷侦察带回的情报,如同在平静(至少表面如此)的抗联营地投下了一块巨石。无形的压力与紧迫感,驱使着每一个人。地窨子里、营地空地上,所有人都围绕着那个共同的目标——渗透日军“蘑菇基地”——高速运转起来。
周大姐和几位抗联的女战士,在油灯下飞针走线,将一块块厚实的帆布和油布用结实的麻线缝合,制成简陋的连体防护服。她们还用缴获的日军饭盒、木炭粉、棉花和有限的橡胶边角料,尝试制作简易的防毒面具,虽然其效果存疑,但总好过毫无防护。空气中弥漫着桐油和针线布料的气味。
陈亮和铁柱的“技术小组”则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他们成功利用从一台废弃日军电台里拆下的零件,改进了那个数据感应装置,使其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有了一定提升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利用有限的炸药(主要来自缴获的日军手榴弹和地雷)和雷管,制作了几个威力可控的“破门弹”和绊发式的简易警报器。铁柱甚至别出心裁地改造了几把工兵锹,将边缘打磨得异常锋利,可以作为近战武器和工具。
沈哲明的腿伤恢复神速,已经可以较为自如地行走。他除了继续指导卫生员小赵,大部分时间都和李政委、江华一起,反复研究“山豹”带回来的地形草图,推演潜入排污口后的行动路线。他凭借对建筑结构和实验室布局的理解,提出了一些关键假设:核心区域必然靠近主要能源(可能是独立的发电机房)和大型循环过滤系统,顺着主管道寻找压力泵站或者异常的能量信号,是找到目标最可能的方法。
然而,一个核心的难题始终无法解决——他们对于基地内部的结构、守卫分布、尤其是那个可能产生精神影响的“特殊样本”或“母体”的具体位置,依然一无所知。仅凭推断和运气在里面乱撞,成功率微乎其微。
“必须搞到更内部的情报。”李政委在又一次讨论后,斩钉截铁地说,“我们需要一个‘舌头’(指俘虏)。”
这个提议让地窨子内安静了一瞬。抓捕日军俘虏,尤其是在对方戒备森严的核心基地外围,其风险丝毫不亚于直接潜入。
“目标不能是常规巡逻队,”“山豹”沉吟道,“他们级别太低,知道的核心信息有限。最好是能接触到基地内部运转的人员……比如,运输补给的车队人员,或者……定期出来检修外围设施的技术兵?”
“检修人员……”“山豹”的话提醒了江华,她想起松浦洋行那个信使笔记本里提到的“通风系统报修”,“基地运行了不短时间,复杂的设备难免出故障,必然会有技术人员定期出来检修一些外围线路或者设备……如果我们能摸清他们外出的规律……”
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酝酿。
接下来的两天,“山豹”带着侦察小组,再次对“鬼见愁”峡谷外围进行了更细致、更冒险的抵近观察。他们重点留意是否有非战斗人员的小股队伍离开基地。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在第三天下午,观察小组传回消息:发现一支约五人的小分队,穿着日军的后勤技术兵制服,背着工具包,在一支四人巡逻队的护送下,离开了峡谷入口,沿着一条小路,向西南方向的一座小型水文观测站走去!他们的任务是检修观测站被风雪损坏的线路和设备!
机会!
李政委立刻下令:“行动!就在他们返回的路上动手!‘山豹’,你带一队人在伏击点设伏。江华,沈大夫,老韩,你们跟我一起,负责策应和审问!记住,要活的,动作要快!”
被点名的几人立刻开始准备。沈哲明检查了自己的医疗包,准备了镇静剂和止血带。江华和老韩检查了武器和绳索。他们换上了白色的伪装服,与抗联的突击队员一起,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营地,向着预设的伏击点疾行。
伏击点选在距离水文观测站约三公里的一处林密坡陡路段。这里小路蜿蜒,视野受限,是打伏击的理想地点。突击队员们利用积雪和枯木,巧妙地隐藏起来,如同等待猎物的雪豹。
时间在寒冷的等待中流逝。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林间的光线变得昏暗。
终于,远处传来了踩雪的脚步声和日语的交谈声。那支技术兵小分队在巡逻队的护送下,完成了检修任务,正沿着原路返回。他们似乎有些疲惫,警惕性不高,队伍拉得有些松散。
当队伍完全进入伏击圈时,“山豹”猛地打了一个手势!
“打!”
几声精准的点射!护送巡逻队的四名日军士兵几乎在瞬间被撂倒,甚至没来得及发出警报!与此同时,数名抗联战士如同猛虎下山,从雪地中扑出,直扑那五名惊慌失措的技术兵!
战斗在电光火石间开始,也几乎在瞬间结束。训练有素的抗联战士根本没给技术兵反应的机会,用枪托、匕首和娴熟的格斗技巧,迅速将其制服、捆绑、并用破布塞住了嘴。整个过程干净利落,没有发出大的声响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锦绣烬:关东寒霜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锦绣烬:关东寒霜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