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敷教对卫时觉的能力估计过高了。
别看废柴抽刀威胁过很多人,他连一只鸡都没杀过。
他自己也发觉,官场不是江湖,抽刀威胁太轻浮。
随意杀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,反而会如天启所言,自己也变成了问题。
他也在适应现实、改正自己的行为。
出关以后,再未抽刀。
洪敷教计划快速跨过双台子河,到西宁堡住一宿,明日返回镇武堡,然后顺着兵堡到广宁过年。
在前线只停留一日。
卫时觉无所谓,你说出发咱就出发。
西平堡三千人,有三十门火炮,五百火铳,一千弓箭。
辽东火器营早在三十年前就荒废,会操炮的二代兵在萨尔浒死了一大半,还有一部分现在是‘建奴’。
罗一贯说火力足够了。
按照纪效新书营阵的算法,营兵配备一半远射武器较为合理,西平堡确实如此。
现实情况让卫时觉实在无力评价。
火器还是山里的铁矿,想一想都让人气短。
今日是向南跨河,寅时末就出发了,以免中午阳光直晒。
早上天气更冷,卫时觉没有骑马,站爬犁上,卷了一个羊皮筒抵挡寒风,睁眼观察辽河入海口的地形。
昨晚才知道,如今辽河有三个入海口。
辽河长达两千七百里,它不是顺一个方向流,从燕山北麓发源,先向东,后向南,再向西,在平原内兜了个大钩子,造就了千里沼泽。
辽北的东辽河、沈阳的浑河、辽阳的太子河一起汇合后,辽河河道更加宽大,人力根本无法堵截,到处是汪泽。
大明朝治理辽河二百年,只堵截辽河东侧,保护辽阳、沈阳等兵堡,西侧无力筑堤,放任河道乱窜。
双台子河、大辽河、三岔河,从北向南依次三个入海口。
而且这三条河的河道同样不固定,宽达十几里。
整个平原地区夏季泛滥成灾,经常阻断人员来往。
河道结冰后与海平面相接,如同身处一个巨大的地毯中。
战马在海冰上不滑,在淡水冰上小心翼翼。
卫时觉在爬犁上,看不到任何土堆石头,看不到一根枯草,更没有一棵树。
难怪平原地区没有大城,这地方一年四季难立足,开荒屯田是做梦。
太阳出来,还未到西宁堡,先到一个叫沙岭的石头城,方圆百步,是辽东的官驿。
里面有三十多人的斥候,卫时觉没有下爬犁,洪敷教交涉了一刻钟,斥候分出三人带队,再次向南。
一路上什么都看不到,完全是个无人的世界,也没有任何活物,只有沉默赶路。
卫时觉这一路如同被天地洗礼,地理越严酷,对先人的崇拜越强烈。
老祖宗与黄河长江搏斗了五千年,才得到一个地大物博的世界。
短短四个字,是无数人前仆后继的战天斗地成果。
关外大平原未经流血流汗拓荒,永远不可能变为千里沃土。
开疆拓土,多么神圣的一个词。
阳光闪烁之下,出现几面摇动的日月旗。
斥候渐渐放慢马速,卫时觉拿起羊皮筒遮住阳光,看着三里外的兵堡,突然露出了笑意。
这里才是他想象中的前线。
没有流民,没有颓废,只有斗志。
大约八百骑兵在兵堡四周兜圈子,挥舞手中的长刀耀武扬威。
兵堡破烂的关墙上十几名挺拔的身影,没有缩脖子躲避严寒,眼神睥睨苍茫大地。
三千人的战兵守着一个破烂兵堡,却比卫时觉看到的宁远还雄壮。
因为他们没有设置乱七八糟的防御阵地。
哪怕在兵堡之中,也是蓄势待发,随时准备出击的样子。
骑兵只是护翼,车兵的盾车上,一排黝黑的炮口,后面两排刀盾兵,接着全是弓箭手和火铳兵。
站那里不动,都有一股毁天灭地的气势。
软弓、长箭,轻刀、快马。
这是大明军队的特点,也是破敌四利器。
远程武器在大阵中的占比达到一半,是历史之最。
朱元璋就靠这样的步兵大阵,把百万北元大军撵得仓惶而逃,一统山河。
北元骑兵对着车兵冲锋,迎接他们的不是刀盾,不是长矛的近战,而是火炮和铺天盖地的长箭。
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完善营阵,进一步压缩刀矛,配备更多的远程武器。
人人都说纪效新书的鸳鸯阵,却忘记戚继光所有大阵的关键是射兵。
纪效新书中篇幅占比最多的是远射。
直射、抛射、斜射、攒射、散射、吊射均有严格的规定。
大将军炮、佛郎机炮、鸟铳、抬枪、软弓、重弓、床弩等等如何交叉布置,事无巨细,均有说明。
但不管怎么样,士兵最重要的永远是士气。
西宁堡这三千人,战意昂扬,远超一路看到的边军。
三名身穿厚厚羊皮的汉子从堡内跃出,骑马来到爬犁前,对洪敷教和卫时觉哈哈大笑,
“洪赞画、卫校尉,黑某还以为年前慰军没兄弟们的份,听闻皇帝亲军前来,黑某准备再次过河,杀几个建奴感谢皇恩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1621,不一样的大明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1621,不一样的大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