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七章:省城借调与感情升温
秦墨站在省发改委大楼前,深吸了一口气。这栋八层高的苏式建筑庄严而肃穆,门前悬挂的国徽在晨光中熠熠生辉。他整理了一下崭新的中山装——这是母亲特意为他赶制的,说是去省里工作不能穿得太寒酸。
“秦墨同志吧?我是综合处的小李,赵处长让我来接您。”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热情地迎上来。
秦墨跟着小李走进大楼,感受着与山阳市政府截然不同的氛围。这里更加安静,走廊上的人们步履匆匆,见面只是点头示意,少有寒暄。
赵志强的办公室在五楼,见到秦墨,他立即起身握手:“欢迎欢迎!委领导对你的到来很重视,特意安排你参与全省国企改革试点总结工作。”
接下来的半天,赵志强带着秦墨熟悉环境,介绍同事。秦墨敏锐地察觉到一些微妙的目光——好奇,审视,甚至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排斥。他明白,自己这个从地方来的“借调干部”,在省直机关难免会被另眼相看。
“小秦,省里和基层工作方式不太一样。”赵志强私下提醒他,“这里更注重程序和规范,说话办事都要多斟酌。”
秦墨点头称是。他深知,在省发改委这样的核心部门,一言一行都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。
安顿下来的第一个周末,秦墨给林芷若写了第一封信。他详细描述了省城的生活,工作的挑战,以及对她的思念。信寄出后,他数着日子等待回信。
周三下午,秦墨终于收到了来自山阳的回信。信封上是林芷若清秀的字迹,里面除了回信,还有一张她站在图书馆前的照片。照片上的她微笑着,眼神温柔。
“秦墨:见信如面。得知你已安顿下来,我很高兴。省城机会多,但压力也大,望你保重身体...图书馆最近在整理地方文献,我发现了一些关于山阳经济发展史的资料,或许对你的工作有帮助...”
随信附来的还有几页她亲手抄录的资料摘要。秦墨抚摸着信纸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在这个没有手机和电子邮件的年代,书信往来显得格外珍贵。
从此,每周通信成了两人之间的默契。林芷若在信中不仅关心他的生活,还经常分享阅读心得,甚至对一些经济政策提出独到见解。秦墨发现,这个看似安静的女孩,其实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。
“今天读到一篇关于乡镇企业发展的文章,作者认为‘离土不离乡’的模式有其局限性。我在想,山阳是否也可以探索更开放的发展路径...”
读着这样的文字,秦墨不禁微笑。林芷若的思考,竟然与他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解不谋而合。
在省发改委的工作逐渐步入正轨。秦墨被分配到体制改革处,参与全省国企改革试点总结。凭借前世的知识和在山阳的实践经验,他很快展现出过人之处。
一次处内讨论会上,关于某市国企改制方案的争议很大。多数人认为应该采取更激进的私有化方案,秦墨却提出了不同意见。
“我认为,改制不能只看短期效益,还要考虑职工安置和社会稳定。”他谨慎地选择措辞,“我建议采取‘渐进式’改革,通过职工持股等方式实现平稳过渡。”
会场一片寂静。处长沉吟片刻:“小秦同志的建议很有见地,这与委领导最近强调的‘稳妥推进’精神是一致的。”
会后,赵志强私下对秦墨说:“你的思路很新颖,但要注意表达方式。省里情况复杂,不要太锋芒毕露。”
秦墨明白这是善意的提醒。在省直机关,他必须更加谨言慎行。
然而,是金子总会发光。在参与起草全省国企改革总结报告时,秦墨提出的一些观点,如“分类施策”、“差异化改革”等,得到了委领导的认可。报告上报后,甚至获得了省委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。
“小秦,干得不错!”赵志强高兴地告诉他,“委领导在会上特意表扬了总结报告,说有新意、有深度。”
消息传回山阳,韩秘书长特意打来电话:“秦墨,你在省里为市里争了光!好好干,市里是你坚强的后盾。”
随着时间推移,秦墨与林芷若的通信越来越频繁,感情也在字里行间悄然生长。第四个周末,秦墨鼓起勇气,在信中写道:
“...芷若,省城的梧桐开始落叶了。每次走过那些并肩而立的梧桐树,我总会想,如果此时你在我身边,该有多好。下周末我回山阳汇报工作,能否见一面?”
信寄出后,秦墨忐忑不安地等待着回音。三天后,他收到了林芷若的回信,只有简短的一句话:
“周六下午两点,我在图书馆等你。”
那个星期,秦墨工作格外投入,效率也特别高。他提前完成了手头的任务,向处里请了一天假,登上了返回山阳的班车。
周六下午,秦墨提前半小时来到市图书馆。他站在门口,心情既期待又紧张。一点五十分,林芷若从馆内走出。她穿着淡紫色的毛衣,头发松松地束在脑后,比照片上更加生动秀美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官场,不小心就升官了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官场,不小心就升官了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