匿名举报信的阴云并未因方文山的“提醒”和李鸣风的坦荡而散去,反而在榆林官场某些角落悄然弥漫。纪委的调查虽未大张旗鼓,但询问、调阅资料的程序已然启动。李鸣风能清晰地感觉到,一些目光变得更加复杂,一些问候多了几分审视的意味。郑卫国的持续沉默,更像是一种无声的压力。
在这样的氛围下,王德顺一家搬进保障房的日子,被赋予了远超寻常的意义。这不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喜事,更是一场关乎公理、正义和民心向背的“战役”。
李鸣风和陈芳精心策划了这场“乔迁仪式”。地点就选在王德顺家新分配到的保障房小区——一个整洁明亮、配套设施齐全的小区。仪式没有邀请太多领导,主角是王德顺一家和闻讯自发赶来的众多“北洼子”街坊邻居。
当王德顺拄着拐杖,在老伴李秀花和儿子王强的搀扶下,颤巍巍地接过陈芳递上的新房钥匙,打开那扇崭新的房门时,围观的居民爆发出热烈的掌声!新房子虽然不大,但窗明几净,厨卫齐全,阳光洒满小小的客厅,与“北洼子”那阴暗潮湿、随时可能倒塌的危房形成了天壤之别!
王德顺摸着光滑的墙壁,看着亮堂堂的灯泡,老泪纵横,激动得说不出话。王强推着坐在轮椅上的母亲,对着镜头和街坊们,声音哽咽却洪亮:“乡亲们!都看看!这就是党和政府给我们家安排的房子!亮堂!结实!有厕所!有厨房!每个月租金就几十块钱!我王强以前混蛋,骂过李书记,可李书记没记恨咱,给了我们一家新活路!我王强今天把话撂这儿,以后谁再敢说李书记一句坏话,我第一个不答应!‘北洼子’改造,我王强第一个支持到底!”
朴实无华的话语,发自肺腑的感激,胜过千言万语的辩解!在场的“北洼子”居民深受触动,许多人跟着抹眼泪,纷纷附和:
“就是!政府说话算话!”
“王大爷家都能安排这么好,咱们还担心啥?”
“李书记是真心为咱们办事的好官!”
李鸣风站在人群中,没有过多言语,只是微笑着看着王德顺一家在新房里手足无措却又欣喜若狂的样子。他让街道宣传干事全程录像、拍照。王德顺家窗明几净的新居,其乐融融的全家福,与之前“北洼子”废墟和病床上的惨状形成鲜明对比的画面,以及街坊们由衷的赞叹,被制作成一份简短却极具冲击力的视频短片和图文简报。
这份材料,被李鸣风第一时间送到了县纪委调查组,并抄送了方文山和郑卫国。材料里没有一句为自己辩解的话,只有铁一般的事实和沉甸甸的民心!这是对举报信中“违规谋利”指控最直接、最有力的回击!
县纪委负责此次核查的是副书记周正。周正看完王德顺家乔迁的材料,又仔细核对了街道提供的所有关于特困户保障政策的会议记录、资金审批文件和审计报告,心中已然有数。
他特意约谈了郑卫国。作为县长,是“北洼子”项目的共同负责人,也是财政资金使用的把关人。
“郑县长,关于举报信中提到的李鸣风同志为王德顺等特困户‘违规提高补偿标准’、‘造成财政损失’的问题,我们调阅了相关资料,并实地了解了王德顺家的情况。从目前掌握的证据看,该方案符合政策精神,程序合规,资金使用有明确监管,并未发现李鸣风同志有个人谋利行为。您作为县长,对此有何看法?”
郑卫国沉默了片刻。他没想到调查组动作这么快,更没想到李鸣风用王德顺家的实例反击得如此漂亮。他端起茶杯喝了一口,缓缓道:“周书记,王德顺家的情况比较特殊,是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困难叠加的典型。街道提出的解决方案,县政府是审核把关过的,原则上是认可的。其核心是利用多渠道资金解决特困户的长期居住问题,并未额外增加县财政负担。我个人认为,这体现了基层治理的灵活性和对困难群众的关怀,与‘违规谋利’扯不上关系。”
郑卫国的表态,虽然略显官方和保守,但终于明确否认了举报信的核心指控!这无疑是对李鸣风极大的支持,也堵住了调查组可能深挖的方向。他的沉默被打破,选择站在了事实和程序一边。
拿到纪委初步核查结论,认定举报信关于特困户补偿部分失实和郑卫国的表态后,方文山召开了一次小范围的书记办公会,李鸣风列席。
“关于那封匿名举报信,纪委已经有了初步结论。”方文山开门见山,语气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,“举报信中关于李鸣风同志在特困户安置上‘违规谋取利益’的部分,经核查,与事实严重不符!王德顺家的解决方案,是在政策框架内解决特殊困难的创新探索,值得肯定!”
他目光扫过郑卫国和李鸣风:“至于举报信中其他关于‘利益输送’、‘作风霸道’的指控,纪委还在依法核查。但我相信清者自清,组织上会给出公正的结论。”他话锋一转,语气变得严肃,“我要强调的是,匿名举报是党员和公民的权利,但绝不是打击干事者、阻挠发展的工具!尤其是‘北洼子’项目,是省委省政府关注的试点,是榆林的头号民生工程!县委的态度是鲜明的:坚决支持敢担当、善作为的干部!坚决保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!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重生之问道官途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重生之问道官途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