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全球美食传承学院”如同一株破土而出的新苗,在古都洛阳的沃土上,沐浴着“薪火”之光的温暖,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涓涓细流。首批学员的入驻,让这片原本静谧的红砖建筑群瞬间充满了蓬勃的朝气。广场上的篝火日夜不熄,象征着探索与交流永不停歇。
然而,正如任何新生事物都无法在真空中完美成长,学院的光辉之下,阴影与挑战也如影随形。后乏味盟时代,世界并未瞬间变得纯净美好,那些被“乏味”理念扭曲过的土壤,以及时代本身催生的新问题,开始以各种形式,悄然渗透进这片理想的园地。
首先爆发出矛盾的,是王强的西北分院。一位来自沿海城市的年轻学员,家族经营着连锁餐饮。他极具商业头脑,在学习了王强的烤串技艺后,兴奋地提出了一套“标准化改良方案”:统一肉块大小、精确腌制时间、设定固定烤制时长和温度,甚至建议研发“秘制酱料包”,以实现快速复制和规模化扩张,声称这样才能将“西北风味”推广到全世界。
王强一听就炸了毛,铜铃般的大眼一瞪,声震屋瓦:“放屁!啥叫标准化?每只羊的肉质能一样吗?炭火的脾气能一样吗?天气湿度能一样吗?都按死规矩来,那还叫烤肉吗?那叫流水线上的加热品!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,是让你这么糟践的?”
年轻学员不服,据理力争:“导师,没有标准和规模,再好手艺也只能是小众玩物,无法产生更大的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!酒香也怕巷子深啊!”
两人在烤架前争得面红耳赤,一个坚守着“手感”和“经验”的不可替代性,一个追求着效率与传播的最大化。类似的争论,在注重“慢工出细活”的白芷江南分院、强调“自然发酵不可控”的老金东北分院等地也初现端倪。传统匠心与现代化商业效率之间,出现了难以调和的裂痕。
与此同时,学院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区内,也发生了一场无声的风暴。一位痴迷于技术的学员,利用最新的人工智能算法,输入了海量的经典食谱和风味物质数据,生成了一份号称“终极完美”的红烧肉食谱。该食谱精确到了克、毫升、摄氏度,甚至标注了每一阶段的美拉德反应程度和风味物质峰值。
他将这份“完美食谱”打印出来,自信地拿到一位擅长本帮菜的老导师面前,认为这将是烹饪艺术的终极答案。
老导师戴着老花镜,仔细看了半晌,然后默默放下纸张,叹了口气:“孩子,这食谱,很‘准’,但不‘对’。”他指着上面的数据,“它告诉了你什么时候下糖色,但它没告诉你,怎么根据当天猪肉的肥瘦程度、锅的厚薄、甚至你自己的心情,去微调火候和时机。它算出了风味峰值,但它算不出,你为家人朋友做饭时,心里带着的那份惦记,会让这锅肉吃起来有什么不同。”
老导师拿起一口传统的黑铁锅,轻轻摩挲着:“厨师的‘心’,是任何算法都模拟不了的。这份‘完美’,冰冷,没有魂。”
学员陷入了沉思,看着屏幕上那冰冷精确的数据,再看向老导师那口饱经沧桑、仿佛有着自己生命的铁锅,第一次对“完美”产生了怀疑。AI的强大计算能力,开始对依赖个人经验、直觉与情感的匠心精神,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。
而在金晓雅主导的融合创新实验室内,争论则更加激烈。一位极具天赋的学员,受到现代分子料理的启发,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计划:提取西湖醋鱼的“酸鲜”风味要素,制成微胶囊,然后注入到以龙井茶粉为基底的慕斯中,创造一道名为“醋鱼龙井慕斯”的甜品。
支持者认为这是打破菜系壁垒、探索味觉未知领域的勇敢尝试。
反对者则痛心疾首,认为这完全背离了“西湖醋鱼”作为一道传统杭帮菜的文化语境和烹饪逻辑,是对经典的解构与亵渎,是为了创新而创新,失去了美食应有的“根”。
“难道用四川花椒做冰淇淋就是创新吗?那只是猎奇!”
“但如果不敢突破,美食如何进步?”
双方各执一词,争辩的核心在于:美食创新的边界究竟在哪里?是基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后的自然生发,还是可以天马行空、毫无约束?什么样的“新”,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“新”,而不是无根的浮萍?
这些纷争、困惑与挑战,如同暗流,在学院内部涌动。学员们迷茫,部分导师也感到棘手。它们不再是“乏味盟”那种非黑即白的敌对势力,而是更加复杂、更考验智慧的时代命题。
消息,自然汇聚到了陈洋和林晓雨这里。
学院的议事厅内,几位核心导师齐聚,气氛有些凝重。
“这样下去不行!”王强拍着桌子,“都想着搞快的,搞怪的,老祖宗的东西谁还肯踏实学?”
“王大哥稍安勿躁,”白芷柔声劝道,“时代在变,年轻人的想法不同,也需理解引导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《美食守护者:陈洋的奇妙冒险之旅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全本小说网小说网更新,站内无任何广告,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全本小说网!
喜欢美食守护者:陈洋的奇妙冒险之旅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美食守护者:陈洋的奇妙冒险之旅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