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年关爱”微服务项目在吴振华主任的亲自批示下,迅速被列入智慧社区示范项目的重点任务清单,红色印章在文件上格外醒目,项目就此驶入快速推进的“绿色通道”。林晓刚接到通知时,正在办公室整理前期数据报告,指尖划过文件上“重点任务”四个字,她深吸一口气,转身敲开了数据支撑组的办公室门:“大家准备好,咱们又要连轴转了——这次的项目,是咱们中心今年的重头戏。”
办公室里瞬间响起键盘收纳、文件归整的细微声响,组员们脸上没有丝毫畏难,反倒透着股跃跃欲试的劲儿。程力推了推眼镜,率先开口:“林姐放心,技术对接的方案我已经摸了个大概,随时能启动。”
一旁刚整理完居民问卷的年轻组员也附和:“前期摸排的老年居民需求清单都分类好了,就等设备和流程定下来,咱们就能搭数据模型。”林晓看着眼前这群熟悉的面孔,心里泛起暖意——这早已不是她一个人冲锋陷阵的日子了。
这个项目虽冠以“微”字,实际却是块“硬骨头”。它像一张精密的网,一头连着民政部门的政策细则,一头牵着社区老人的日常需求,中间还得串联起设备供应商、物业公司、网格员等十多个环节。林晓每天一到办公室,桌面上就堆着厚厚一叠待协调的文件:民政那边需要确认补贴政策的覆盖范围,供应商送来的设备参数得和技术组逐一核对,社区主任还在微信里催着敲定服务站的选址……
“张主任,民政这边反馈,独居老人的紧急呼叫器补贴需要额外提交一份居民资质核验清单,您看咱们是让社区协助收集,还是通过平台系统线上审核?”林晓拿着文件走进张建明副主任的办公室,语气比以往从容了许多。张建明从堆积的文件中抬头,指了指对面的椅子:“坐。线上审核效率高,但得考虑老人会不会操作——让技术组加个‘子女代填’的功能,再让社区网格员帮行动不便的老人兜底,两边都顾着。”他顿了顿,又补充道,“你现在能主动考虑执行细节,比去年成熟多了。”
林晓刚走出张主任办公室,就碰到了迎面而来的刘明副主任。“小林,设备供应商的对接怎么样了?我上午碰到物业科的老王,他们还问能不能把电梯应急呼叫也整合进你们的平台呢。”刘明笑着递过一份文件,“这是物业科报的需求清单,你看看能不能用。”林晓接过文件,心里一阵触动——放在以前,跨科室协调往往要来回跑好几趟,如今大家主动找上门,只因这是“一把手工程”,更因团队用前期的成果赢得了信任。
最让林晓意外的是孙浩。这天下午,孙浩抱着一摞资料闯进办公室,脸上带着少见的兴奋:“林姐,我联系了三家做智慧养老设备的公司,他们愿意给咱们提供试用设备,还有实时定位的手环和智能药盒,你看行不行?”他指着资料上的参数,滔滔不绝地介绍:“这家公司的紧急呼叫器响应时间不到10秒,还能监测老人的心率,比咱们之前看的那款好太多了。”林晓拿起资料翻了翻,抬头看向孙浩:“你怎么突然想起联系供应商了?”孙浩挠了挠头,有些不好意思:“之前总觉得工作没意思,直到上次跟着你去社区走访,看到老人找不到子女急得哭,才觉得做这些事比玩游戏有意义——我也想帮上忙。”林晓看着他认真的样子,笑着点了点头:“当然行,以后设备对接的事,就交给你和程力配合了。”
程力也没闲着。为了赶在试点前完成平台功能开发,他带着技术组连熬了三个通宵。这天晚上,林晓去技术室送夜宵,看到程力正对着屏幕调试程序,眼睛里布满血丝。“别太拼了,明天再弄也来得及。”林晓把热咖啡递给他。程力抿了口咖啡,指着屏幕上的界面:“林姐,你看这个‘一键呼叫’的按钮,我调大了字体,还加了语音提示,老人按的时候能更清楚。还有这个家属端的APP,能实时查看老人的定位和设备状态,这样子女也能放心。”他说话时,语气里满是对技术的较真,也藏着对项目的用心。
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,“老年关爱”微服务的首批试点定在了两个老旧小区——星光里小区和晨光小区,这里老年居民占比超过40%,基础设施也相对完善。启动仪式当天,社区广场上搭起了简单的台子,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坐在前排,眼神里满是期待。
“王奶奶,您别紧张,等会儿拿到呼叫器,按这个红色的按钮,就能联系到网格员了。”林晓蹲在一位老人身边,手把手教她操作。王奶奶颤巍巍地按了一下按钮,不一会儿,社区网格员的电话就打了过来:“王奶奶,您这儿一切都好吗?”王奶奶对着电话连连点头,挂了电话后,紧紧攥着呼叫器,眼眶泛红:“这下好了,我儿子在外地打工,以后我有事,再也不用怕找不到人了。”
启动仪式的高潮,是第一位试点老人李爷爷按下紧急呼叫器的瞬间。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立刻弹出报警信息,显示“星光里小区3号楼李建国,心率正常,呼叫类型:求助”,紧接着,李爷爷儿子的手机和网格员的对讲机同时响起。当电话接通的那一刻,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,几位老人擦着眼泪,嘴里不停地念叨:“谢谢政府,谢谢你们还想着我们这些老家伙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