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铜仁市碧江区锦江南岸的教育版图中,铜仁市第四小学(简称“铜仁市四完小”)如一艘破浪前行的航船,自1985年建校以来,始终以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”为初心,在“笃行、求真、尚美、创新”的校训指引下,从最初服务周边社区的小型学堂,逐步发展为拥有42个教学班、2200余名学生、118名教职工的现代化公办小学。如今,这所承载着三代人记忆的学校,以“生态教育+科技赋能”为办学特色,以“五育融合”为育人路径,不仅是碧江区基础教育的优质窗口,更成为孩子们“启智润心、快乐成长”的幸福家园。
学校沿革与基本概况
四十载栉风沐雨的发展之路
铜仁市四完小的历史,是一部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的成长史。1985年,为解决碧江区南门片区居民子女“入学难”问题,学校在锦江南岸的简陋校舍中诞生,最初仅设6个教学班,学生不足300人,教职工12人,以“让孩子就近上好学”为朴素目标,开启了办学征程。
改革开放后,随着铜仁城区扩张与人口增长,学校迎来第一次发展机遇:1998年,政府投入专项资金翻新校舍,新增教学楼1栋、教室12间,办学规模扩大至18个教学班,首次配备计算机室与实验室,从“传统学堂”向“现代学校”迈出关键一步。2015年,学校迎来第二次跨越式发展——依托碧江区“教育均衡发展”工程,完成整体改扩建:新建综合教学楼2栋、200米塑胶跑道运动场1个,增设多媒体教室、舞蹈室、科学实验室等15间功能室,校园占地面积从最初的8亩扩展至15亩,建筑面积达8600平方米,彻底告别“场地狭小、设施陈旧”的困境。
2023年,学校顺应教育数字化趋势,启动“智慧校园”建设,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、教学设备“班班通”升级、校园安防系统智能化,成为碧江区首批“数字化校园示范校”。从1985年到2025年,四十载光阴里,学校四易校容、三扩规模,始终坚守“教育为民”的初心,如今已成为锦江南岸师资雄厚、设施完善、口碑优良的优质小学。
规模结构与硬件实力
在办学规模上,学校呈现“适度扩容、精细管理”的特点。截至2025年春季学期,共设42个教学班,在校学生2236人,平均班额53人,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标准内;教职工118人,其中专任教师112人,行政后勤人员6人,师生比达1:20,为个性化教学与育人管理提供充足人力保障。
师资队伍构建“骨干引领、梯队合理”的格局。112名专任教师中,省级骨干教师3人、市级骨干教师8人、区级骨干教师15人,涵盖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艺体、科学等全学科,形成“学科带头人+骨干教师+青年教师”的三级培养体系;学历结构持续优化,本科学历教师占比达85%(95人),硕士学历教师2人,较2015年提升40个百分点,高学历、专业化的师资团队为教学质量提升奠定核心基础;职称分布均衡,高级教师18人、一级教师56人、二级教师38人,既有深耕教坛数十年的“老专家”,也有充满活力的“青年新秀”,全体教师秉持“爱生、敬业、博学、善导”的教风,多次在省市级教学竞赛中斩获佳绩。
硬件设施达到“省级一类小学”标准。教学设施方面,42间教室全部配备75英寸智能交互黑板、实物展台与音响系统,实现“课件演示、互动教学、在线资源调用”一体化;建成“智慧教室”2间,配备平板电脑、小组讨论屏等设备,支持“个性化学习、分层教学”;计算机室2间,配备高性能电脑120台,满足“人手一机”的信息技术教学需求。
功能空间布局完善:科学实验室3间(物理、化学、生物各1间),器材配置达国家小学实验教学标准,可开展“水的净化”“植物光合作用”等120余个实验项目;艺术教室4间(音乐2间、美术2间),音乐教室配备钢琴、电子琴、合唱台,美术教室配备画板、陶艺设备,为艺体教育提供专业场地;图书馆藏书5.2万册,涵盖儿童文学、科普读物、人文历史等类别,实行“开放式借阅+线上预约”模式,学生年均借阅量达3.5册,2024年被评为“贵州省书香校园”。
运动与生活设施齐全:200米塑胶跑道环绕的运动场,包含2个标准篮球场、1个足球场(五人制)与1个羽毛球馆,满足日常体育教学与社团活动需求;配备标准化食堂与学生午休室,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营养午餐与舒适午休环境,校园监控实现“无死角覆盖”,安保人员24小时值守,构建“安全、便捷、舒适”的校园环境。
办学理念与教育体系构建
生态赋能的核心理念体系
学校立足地域特色与时代需求,确立“生态育人、科技启智、全面发展”的办学思想,构建以生态教育为底色、以科技教育为特色、以五育融合为路径的核心理念体系,形成清晰的育人目标:培养“有生态意识、有科学素养、有人文情怀、有健康体魄”的新时代小学生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烽火岁月里的贵州中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