拥有千万里广阔土地的陈国,也只是鄂国分封的一个小小普通诸侯国,是从属于鄂国的众多属国中不起眼的一个。
陈国王室的先人因积功至伟,在七八百年前,被鄂国册封于荃河附近的元和之地,后来积极向南拓展,成为现如今的陈国。
如今的陈国,位于南州的西南端,南面国境之外,是广袤无边的邛山山脉。
陈国北边边境与沈国、桐国、凉国等十几个诸侯国相连,成为鄂国西南方向的屏障。
一百三十五年前,鄂国先皇驾崩,太子继位,册封幼弟皇十四子建国于楚郡,赐国名为楚,赐姓为熊,并拨银为其在寿山之地,筑寿春城为京。
此后,楚国从鄂国中分出,成为其麾下的一个诸侯国。
这楚国从开国君主起,一连四任国君都是明君,励精图治,楚国国力蒸蒸日上,第二任国君,甚至御驾亲征,向西征伐开拓疆土。
随着楚国多年开疆拓土征战的连连胜利,国土骤然扩大,一跃成为亿万里大国,带甲千万,米粟不计其数,堆钱成山,铺银成河。
楚国也成为了与吴、越比肩的大国。
但鄂国从此也对楚国这个兄弟之国,多了警惕之心,开始把用在吴越两国身上的招数,也用在楚国身上。
七十年前,楚王受鄂国命令,带领军队平息叛乱,居功至伟,但鄂国并没有按照规例,给以楚国赏赐,仅仅只是发了一道旌旗了事。
二十年前,鄂国国君突然病逝,生前未指定太子,几个皇子各自拉帮结派,争夺起皇位来,最终皇次子技高一筹,得以继位。
其中有个机灵的皇五子,在皇次子继位之前,见势不妙,连夜就带着门客出逃,一路向西,跑到了楚国躲避。
然而,稳定下来的鄂国,很快就以楚国收留叛逆为借口,出兵伐楚,鄂国大军在寿春城下,强逼楚国交出了皇五子,甚至还把楚国太子捋走,当做质子。
年迈的楚王受不了这样羞辱刺激,很快就驾鹤西去,留在寿春的楚王第四子,继位,改年号为世业。
十年前,楚王自封为皇,并召集了四五十个诸侯国,歃血为盟,组成伐鄂联盟。
同时,伐鄂联盟传檄南州之地,历数鄂国十宗大罪,不敬天地,荒淫无道,横征暴敛,决意代天伐鄂,以昭天意。
随着,楚国大军迅速向东进军,整个南州之地,开始动荡起来。
鄂国迅速召集麾下百来十个诸侯国,组成平叛联军,也发了一道檄文,也历数楚国十宗大罪,叱责楚国不敬天地,扰乱纲常,谋逆叛乱,联军决意平息叛乱,恢复纲常。
陈国,作为鄂国的麾下属国,自然是加入了平叛联军。
但与陈国西北境相接壤的沈国,却是加入了楚国的伐鄂联盟。
很快两个占地千万里级别的国家,就“乒乒乓乓”的打了起来。
战火很快就波及到周围的所有诸侯国,而这些诸侯国也按照阵营,开始捉对厮杀起来。
这一打,就是十年。
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
狗熊坡是一个比较缓的山坡,从冷泉关墙下,缓缓向下,一直延伸到窠落山的山谷出口,占地广大,面对冷泉关,处于仰攻的地理劣势,是冷泉关最理想的野战场所。
如今狗熊坡上,扎着六七个军堡营寨,正是武成军驻守的防御阵地。
勇骁旅驻扎狗熊坡南边的三个营寨,营寨呈三角形,既可以形成自己的坚固防守,又可以与武成军的其他部队,形成犄角,相互支援。
而现在的营寨,没有进入防守状态,所以营寨门是打开的,武成军的兵丁军官们,都在慢悠悠的进进出出。
石珪坐在距离营寨半里远的一片草地上,嘴里叼着一根草,看似悠闲的欣赏着风景,但心中确实不停地思忖着。
鄂国、楚国这些陌生的国家,石珪还是第一次认识,他自己也无法想象,那种号令上百个陈国的大国,究竟是怎么样的存在。
只是说起这楚国,石珪也不由得想起,自己在白山县时,就得过一本楚国书生的诗词集,那种狂放不羁的大气风格,立于砂砾之上,心怀天地的坦荡胸怀,令人难忘。
难道这种胸襟,当真只有见识过亿万里的江山,才会有么?
而这种令人望而生畏的国力国势,竟然还能影响到陈国的出兵理由。
石珪记得,艮山营在句陵行军当中,杨如海等人就曾经问过征兵使者,陈国这场战争的缘由。
而当时征兵使者口中所说的理由,就是:沈国因在十二年前的灾难中受灾最重,觊觎周边受灾较轻的陈国,于是联合一众诸侯国,借口陈国等国不肯借粮度日,起尽国中大军,前来讨伐。
但在石珪看来,这个搪塞的理由,就过于有些幼稚了。
如果只是借口陈国不肯借粮,就来征讨,那么陈国在劣势之下,伏个软,按照沈国的要求,“借粮借钱”,沈国也就没有了借口,甚至在其他大国调和之下,还能重新恢复和平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闲云炼尘录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闲云炼尘录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