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曲终了,那强装出来的欢快箫音袅袅散去,房顶之上陷入片刻的宁静。月光洒在我们身上,将影子拉得斜长。我放下洞箫,心里清楚,该来的总会来,与其让他找些暧昧不明的话题,不如我主动出击,把交流拉回“高级趣味”的赛道——辩论!
我转过头,看向身侧那个在月光下更显清俊,却也更加莫测的“阮好友”,脸上扬起一个带着挑战意味的笑容:“阮好友,箫听完了,不如我们再来点助兴的?比如……辩论一下?”
他似乎毫不意外,唇角微勾,带着惯有的从容:“哦?苏好友想辩什么?”
我早就打好了腹稿,直接抛出了这个时代最经典、也最能体现思想冲突的命题:“就辩‘名教’与‘自然’!你说,这儒家推崇的礼法规矩,与人本身的天性真情,到底是相辅相成,还是水火不容?”
这可是魏晋清谈的核心议题之一,足够我们吵上半天了!而且,这个话题安全,不会触及我的穿越身份,又能充分展现我的“思想深度”(夹杂私货),完美!
阮郁眸光微动,显然对这个话题也颇有兴趣。他略一沉吟,便选择了立场,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底蕴:“既然如此,郁便选正方。窃以为,名教本于自然,二者并非对立,实则同源共生。”
来了! 我精神一振,立刻进入“反方辩手”状态。
【阮郁视角 - 立论陈词】
阮郁端正了坐姿,虽在房顶,仪态依旧无可挑剔,声音清晰而沉稳:“《易》云:‘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’此乃天地自然之序。圣人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;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。故而制礼作乐,定人伦,明尊卑,此非凭空创造,实乃效法自然之道也。”
他目光深远,仿佛在追溯那理想的源头:“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——此五伦,发乎人心之自然。见孺子入井而生恻隐,此仁之端也;闻嗟来之食而知羞恶,此义之端也。礼,不过是将这些自然生发的美好情感,加以文饰、规范,使其行之于世,有章可循,有度可守。若无名教约束,人人纵情恣意,与禽兽何异?社会又如何维系?故曰,名教非但不出于自然,更是自然之情在社会层面的必然延伸与精粹表达。顺应此自然之本,名教方能深入人心,行之久远。”
他的论述引经据典,逻辑清晰,将名教拔高到了“天道自然”的层面,听起来确实很有道理,符合他士族精英的立场和认知。
【苏小小视角 - 反驳立论】
我等他话音刚落,立刻接口,语气带着刻意营造的“天真”与质疑:“阮好友此言,听着是冠冕堂皇,仿佛名教真是那从天而降、顺应人心的宝贝。可我怎么瞧着,现如今这名教,味道有点不对呢?”
我故意顿了顿,欣赏着他微微挑起的眉梢,才继续道:“你说名教本于自然,那敢问,士族高门凭借出身便可垄断官位,寒门学子纵有才华也难以出头,这‘尊卑有序’,是天地自然之理,还是人为划定的藩篱?你说礼法规矩是为了让社会有序,那我倒要问问,那些表面道貌岸然、满口仁义道德,背地里却贪赃枉法、结党营私的士族官员,他们遵守的是哪门子的‘自然’?不过是借名教之名,行利己之实罢了!”
我越说越觉得代入,属于林晓的那点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也掺杂了进来:“还有这男女之别!凭什么男子可以三妻四妾,纵情声色,女子却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,从一而终?这也是自然?我看这分明是你们男子为了更方便地掌控女子,才量身定做的枷锁!把活生生的人,用那些繁文缛节捆得死死的,磨掉所有的棱角与生气,这就是你们所谓的‘文明’与‘秩序’?我瞧着,倒是更像把人变成了一个个符合‘礼’的模子里刻出来的、毫无灵魂的泥塑木偶!”
我的言辞或许不够典雅,但足够尖锐,直接刺向了名教在现实实践中的虚伪与矛盾。
【阮郁视角 - 防守反击】
阮郁并未因我的尖锐而动怒,反而眼中闪过一丝“果然如此”的了然。在他听来,我这番话更印证了我“病情反复”——情绪激动,观点偏激,对社会规则充满质疑与反抗。
他轻轻摇头,语气带着一种试图引导“迷途者”的耐心:“苏好友所见,乃是名教施行过程中,因人欲掺杂而产生的流弊,而非名教本身之过。岂能因噎废食?正如利刃可伤人也可用于庖厨,关键在于执刃之人,而非刀刃本身。”
他目光深邃地看着我:“礼法之设,如同堤坝,意在疏导人之性情,而非扼杀。若无堤坝,洪水泛滥,固然恣意,却成灾害。名教之礼,便是导人向善、防人堕落的堤坝。至于男女之别,亦是为了定分止争,维护家族血脉纯正与社会稳定,此乃大局。个人之性情,固然重要,然岂能凌驾于家国秩序之上?”
他顿了顿,语气微沉:“更何况,苏好友所言‘纵情恣意’便是自然,郁不敢苟同。人之异于禽兽者,几希?正在于这礼义廉耻。若人人皆以‘自然’为借口,放纵私欲,不顾伦常,则父不父,子不子,君不君,臣不臣,天下大乱矣。此等‘自然’,与丛林野兽何异?非我所求之自然,乃是无序之混乱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晓渡钱塘:我的苏小小人生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晓渡钱塘:我的苏小小人生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