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月的清溪村,稻穗沉甸甸地弯着腰,把田野染成一片金黄。村口的老槐树上,王大爷新编的竹编灯笼换了秋景纹样,梨树叶、稻穗纹交织在一起,风一吹就晃出细碎的光影——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“汉风非遗市集”,整个村子从月初就开始忙活,连孩子们都跟着村民学做迷你竹编摆件,想在市集上摆个小摊子。
“这次市集要把村里的手作都亮出来,还要邀请周边村子的非遗手艺人来摆摊,让大家看看咱们乡村非遗的底气!”陆则拿着市集策划图,在“匠心广场”上跟村民们开会。广场中央已搭起了木质摊位架,每个架子上都缠着红绸,还预留了挂灯笼的钩子;旁边的空地上,沈亦舟正指挥着人搭建临时舞台,舞台背景板用老粗布拼接而成,上面绣着“清溪汉风非遗市集”八个大字,边角缀着竹编流苏,满是巧思。
王大爷带着几个年轻村民在工坊里赶制竹编物件,竹篾在指尖翻飞,不一会儿就成型一个秋梨形状的收纳盒。“上次研学团的孩子说喜欢小巧的摆件,这次多编些竹编发簪、钥匙扣,肯定好卖!”王大爷擦了擦额角的汗,拿起一个编好的发簪,上面还嵌着一颗小小的仿玉珠子,“咱们的手艺不能只守着老样子,得跟着大家的喜好变一变,才能传得更远。”
李婶则带着刺绣组的村民绣秋款手帕,枫叶、银杏叶的纹样在棉布上渐渐清晰。“樊赟姑娘说,现在城里人喜欢‘国风实用款’,咱们绣的手帕不仅要好看,还得耐用,”李婶拿着一块绣好的枫叶手帕,对着阳光看了看,“针脚再密点,边缘锁个边,这样洗的时候不容易脱线,买的人也能放心用。”
温叙言和樊赟则忙着整理市集的“非遗故事卡”。每张卡片上都印着手工艺品的照片,背面写着手艺的历史和背后的故事——比如王大爷的竹编,写着“清溪竹编始于清代,祖辈靠编竹篮、竹筐谋生,如今融入汉风元素,成了受欢迎的文创品”;李婶的刺绣,写着“望谷村刺绣以梨花为特色,早年妇女们靠刺绣补贴家用,现在成了传递乡村温度的手作”。“有了故事卡,游客买手作时,还能带走一段非遗记忆,”樊赟笑着说,“这样咱们的市集就不只是买卖,更是文化的传递。”
十月初一,“汉风非遗市集”正式开锣。清晨的阳光刚洒在“匠心广场”上,就有游客穿着汉服从村口走来,有的提着竹编手提篮,有的拿着团扇,像从画里走出来的人。随着竹编喜锣“哐当”一声响,市集正式拉开帷幕,摊位前瞬间围满了人。
王大爷的竹编摊位前最热闹。孩子们围着迷你竹编摆件尖叫,“这个小梨好可爱!”“我要这个枫叶钥匙扣!”;大人们则更喜欢实用的竹编收纳盒、手提篮,一位穿明制汉服的姑娘拿着一个秋梨收纳盒,笑着说:“这个用来装首饰正好,竹编的材质透气,还带着淡淡的竹香,比塑料盒子舒服多了。”王大爷忙着打包,脸上的笑容就没断过:“喜欢就好!以后常来,我还给你们编新样子。”
李婶的刺绣摊位前也挤满了人。游客们拿着手帕细细翻看,有的喜欢淡雅的梨花纹,有的偏爱热烈的枫叶纹。一位阿姨拿起一块银杏叶手帕,对着同伴说:“你看这针脚多细,叶子的脉络都绣出来了,比商场里买的机器绣好看多了,还带着手作的温度。”李婶凑过去,笑着介绍:“这都是我们亲手绣的,每个纹样都不一样,您买回去用着,也是独一份的。”
临时舞台上,非遗表演轮番上演。国风圈的苏老师带着团队来助阵,穿着汉服表演传统舞蹈《采薇》,水袖翻飞间,引得台下阵阵掌声;配音圈的李老师则现场配音《诗经》片段,醇厚的声音配上汉风背景,让游客们听得入了迷;周边村子的皮影戏艺人也来了,用竹编皮影演绎“清溪竹编的传说”,孩子们围在台前,眼睛都看直了。
市集的角落,还设了“非遗体验区”。游客们可以跟着王大爷学编简单的竹编发绳,跟着李婶学绣基础的花瓣纹样,甚至能体验汉服妆造——倾喃和凰慕带着几位志愿者,给游客梳传统发髻,插竹编发簪,不少游客体验完后,直接穿着汉服逛市集,成了市集里一道流动的风景。“没想到我也能穿汉服这么好看!”一位年轻姑娘对着镜子转圈,开心地说,“下次我还要来,学更复杂的妆造。”
傍晚时分,市集的人依旧络绎不绝。陆则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,心里满是感慨:“咱们当初只是想让村民们的手作有个销路,没想到现在成了这么热闹的非遗盛会。”沈亦舟笑着点头:“这说明大家喜欢传统文化,喜欢乡村的手作,以后咱们可以把市集办成季度性的,让更多人来清溪村感受非遗的魅力。”
“汉风非遗市集”持续了三天,吸引了上千名游客,合作社的手工艺品几乎卖空,周边村子的非遗手艺人也收获满满。市集结束后,村民们聚在“匠心广场”上算账,王大爷拿着账本,笑得合不拢嘴:“这三天卖的钱,比我以前半年编竹编赚的还多!以后咱们得多办这样的市集,让更多人知道咱们的手艺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《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!三女主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全本小说网小说网更新,站内无任何广告,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全本小说网!
喜欢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!三女主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轻折柳汉服妆造工作室!三女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