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夏的晨雾还没散尽,城市湿地的芦苇荡里飘着淡淡的水汽。林栋蹲在木栈道旁,小心翼翼地将传感器的新布套挂在芦苇丛中,白鹭的翅膀用芦苇纤维织得舒展轻盈,雪白的羽片边缘嵌着极细的涤纶丝,在晨光里泛着柔和的光泽,像一只正要振翅起飞的水鸟。
“空气湿度65%,PM2.5浓度38微克/立方米,”姜小龙举着监测仪,镜片上沾着露水,“江学姐说这组城市湿地数据能帮着优化污水处理方案,市环保局的人已经在游客中心等着了。”他忽然指着布套腹部的防尘网,“你看这网眼,细得连柳絮都钻不进去!薛奶奶用桑蚕丝混涤纶纺的线,太绝了!”
那防尘网是用三层纤维叠加而成的,最外层能过滤粉尘,中间层吸附有害气体,内层则保持通风。袁姗姗正用细铁丝固定布套的爪子,她的牛仔裤裤脚沾着泥点,是刚才在沼泽边缘踩的。“这是晒干的菖蒲粉末,”她举起个透气的棉纸袋,里面的粉末呈青绿色,带着草木的清香,“薛奶奶说城市湿地的蚊子和蟑螂多,混在布套里能驱虫,还能让周围的鱼虾觉得亲切。你看这白鹭的站姿,一只脚在前一只脚在后,正好顺着芦苇的长势,风一吹就跟着晃,像真鸟在觅食,不会引起游客好奇乱摸。”
远处传来电瓶车的马达声,市环保局的周科长带着几个工作人员走过来,蓝色的制服在绿色的湿地里格外显眼。“你们这布套做得真隐蔽,”他扶了扶眼镜,盯着芦苇丛中的白鹭图案,“上个月我们的水质监测仪刚被游客碰坏两台,你们这看着就像公园里的装饰,准能多撑些日子。”
林栋调出布套的设计图,白鹭的喙部微微弯曲,正对着水面,翅膀的弧度与真实白鹭捕食时的姿态分毫不差。“是江慧玲根据湿地公园的监控录像调的参数,”他拨开挡路的芦苇,“你看这白鹭的眼睛,嵌着微型摄像头,能记录周边的动植物活动,薛奶奶说缝的时候要像绣荷包那样‘藏针’,镜头外面用半透明的纱线罩着,既能拍清楚又不显眼。”
周科长忽然指着布套翅膀上的彩色细线:“这是测什么的?”袁姗姗笑着从旁边的水样瓶里蘸了点水,滴在细线上——红色的细线立刻变成紫色。“这是水质感应丝,藏在白鹭的‘翅膀骨’里,”她解释道,“不同颜色的线对应不同指标:红线测氨氮,蓝线测总磷,紫线测溶解氧,薛奶奶说编的时候要像织毛衣那样‘隔行走针’,每种线互不干扰,数据还准。”
上午的游客渐渐多起来,孩子们的笑声惊飞了芦苇丛中的麻雀。林栋他们躲在观景台后,看着传感器的布套自动切换模式——白鹭的脖子突然缩回,翅膀并拢成流线型,涤纶丝表面的防尘网瞬间收紧,像把收起的伞,将摄像头和感应丝都护在里面,只有白色的羽片朝外,看上去就像一只缩着脖子休息的水鸟。
“人流防护启动了!”姜小龙举着望远镜,镜头里的布套与周围的芦苇融为一体,“江学姐说这布套的脖子里有微型电机,能通过声音传感器判断人流密度,超过五人靠近就自动‘隐身’。你看那几个感应点,数据采集频率降到了每分钟一次,既省电又不会被干扰!”
袁姗姗指着布套尾部的小风扇:“这是薛奶奶琢磨的‘换气扇’,用太阳能板供电,每隔半小时转一次,把防尘网里的浊气排出去。刚才测了下,网内的PM2.5浓度比外面低20%,设备呼吸的都是‘新鲜空气’呢。”
一个戴红领巾的小姑娘指着布套问妈妈:“那只白鹭怎么不动呀?”妈妈笑着说:“它在站岗呢,保护咱们的湿地。”林栋听见这话,忽然觉得薛奶奶的设计太妙了——把监测设备变成湿地的一部分,既不破坏风景,又能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守护自然。
周科长带着水质检测员过来,手里拿着采样瓶。“数据传回来了!”他看着平板上的曲线,“氨氮含量比上周降了15%,看来污水处理厂的新工艺真管用。你们的布套连孩子们都没发现,比我们插个‘监测重地’的牌子强多了!”
午后的雷阵雨来得很急,豆大的雨点砸在芦苇叶上噼啪作响。林栋他们在避雨亭里看着白鹭布套——雨水顺着涤纶丝织成的羽片滑落,防尘网像荷叶般不沾水,翅膀下的太阳能板在雨中依然亮着微光,给设备持续供电。
“防水模式启动了!”姜小龙拍着玻璃上的水雾,“江学姐说这布套的羽片边缘有纳米涂层,水在上面会凝成水珠滚掉,你看那摄像头,一点水痕都没有,拍的画面还清着呢!”
袁姗姗指着布套爪子上的排水孔:“这是王铁匠打的铜孔,藏在脚趾缝里,雨水渗进去也能漏出来,不会积在里面生锈。薛奶奶说就像给鞋打了个洞,再大的雨也不怕湿脚。”
雨停时,夕阳给湿地镀上了层金边。林栋他们走过去检查,发现布套的防尘网上沾着片梧桐叶,像给白鹭戴了朵花。袁姗姗用镊子轻轻取下叶子,露出下面干净的感应丝:“你看这网眼,连树叶都能挡住,更别说灰尘了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80后的我猝死重生1997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