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“金锁“计划展开的同时,西山格物院那占地辽阔的动力试验场被肃清得干干净净,外围由身着新式深蓝色军服、手持“弘治二十一式”步枪的近卫营士兵严密把守,气氛庄重而肃穆。
今日,这里将向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与核心重臣,展示一项可能改变国运的成果。
辰时刚过,皇帝朱佑樘的仪仗便抵达了试验场。
弘治帝身着常服,神情中带着几分期待与审慎。
太子朱厚照紧随其后,年轻的脸上是按捺不住的兴奋,目光灼灼地扫视着场内。
其后,是刘健、刘大夏、周经、谢迁等一众朝廷砥柱。
他们大多听闻格物院又有新器将成,但具体为何,却知之不详,脸上或多或少带着好奇与疑虑。
“陛下,殿下,诸位大人,请移步观礼台。”陆仁作为东道主,引着众人登上临时搭建、视野极佳的木质高台。
观礼台正对着一条新铺的、笔直宽阔的水泥跑道。
跑道起点处,一个被巨大油布覆盖的物体静静伫立,其轮廓隐约可见,似车非车,引人遐思。
“陆卿,”弘治帝落座,开口问道,“今日所观之物,便是你奏章中所言的‘内燃机车’?”
“回陛下,正是。”陆仁躬身答道,随即对台下侍立的赵德柱微微颔首。
赵德柱深吸一口气,强压下心中的激动与紧张,猛地一挥手。几名工匠上前,用力扯下了那巨大的油布!
油布滑落,阳光毫无阻碍地照射在那物体之上,瞬间,整个观礼台陷入了一片短暂的死寂,随即响起了无法抑制的倒吸冷气与低低惊呼之声!
呈现在众人眼前的,是一个完全由钢铁与木材构成的奇异造物。
它没有马拉车的辕杆,也没有蒸汽机车的锅炉与烟囱。一个棱角分明的钢铁车头居于前部,隐约可见内部复杂的机械结构;后方连接着一个宽敞的、由硬木打造并涂以清漆的车厢,设有数个蒙着皮革的座位;最令人惊异的是其下方,四个巨大的、包裹着厚实黑色橡胶的轮子,牢牢抓附在地面。
它通体线条刚硬,闪烁着金属特有的冷冽光泽,与传统马车的圆润柔和截然不同,充满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感与工业之美。
“此……此乃何物?”刘健扶了扶眼镜,难以置信地问道,“无马无牛,亦无蒸汽巨釜,如何能动?”
赵德柱上前一步,声音洪亮地开始讲解,目光中充满了自豪:“启禀陛下,诸位大人!此物名为‘内燃机驱动车’,乃是我西山格物院动力机械所,历时五载,攻克无数难关,方研制成功之首台实用原型车!”
他走到车头侧方,指着那被精心打磨过的金属外壳:“其核心,在于车内这台‘弘治甲叁型’四缸柴油内燃机!它以精炼石油为燃料,于气缸之内爆燃产生巨力,驱动曲轴,通过此套传动机构,”他指向连接车轮的连杆与齿轮箱,“将力量传递至四轮,使之自行奔走!”
“自行奔走?”刘大夏眉头紧锁,他更关心实际效用,“无需畜力,无需铁轨?载重几何?速度几何?可能持久?”
“刘大人问到了关键!”赵德柱精神一振,“此车空重约一千五百斤,载重可达两千斤以上!其极速,在平整路面上,可达每小时四十里以上!加满一次燃油,可持续奔驰超过四个时辰,行程近两百余里!且启动迅捷,无需如蒸汽机般长久预热,随时可用!”
“每小时四十里?持续两百余里?”周经下意识地开始心算,“若用于邮政急递,从北京至南京,岂非数日可达?若用于转运漕粮、军资……”
他不敢想下去了,这效率,远超骡马大车与漕船!
太子朱厚照早已按捺不住,几步走下观礼台,来到这钢铁造物面前,这里摸摸,那里看看,尤其对那方向盘和几个踏板、拉杆兴趣浓厚。“妙!妙极!”他连声赞叹,“有此神物,我军辎重转运,将再无迟滞之忧!传令兵亦可瞬息百里!陆师傅,此物必须尽快量产,装备军中!”
在朱厚照的强烈要求下,赵德柱亲自担任驾驶员,邀请皇帝与太子登车体验。弘治帝虽有些犹豫,但在朱厚照的搀扶和陆仁肯定的目光下,还是踏上了那坚实的踏板,坐入了铺着软垫的车厢。
刘健、刘大夏等几位重臣也获准一同登车,体验这划时代的造物。
随着赵德柱一番熟练的操作——转动钥匙接通电路(采用小型蓄电池与格物院自研的磁电机点火系统)、踩下离合器、挂挡、缓缓松开离合并轻踩油门——一阵低沉而有力的轰鸣声骤然从车头响起!
“嗡——轰轰——”不同于蒸汽机的缓慢沉重,这声音更密集,更富侵略性,仿佛一头沉睡的钢铁巨兽正在苏醒。
车身轻微一震,随即开始平稳地向前移动!起初缓慢,然后速度逐渐提升。
没有马的嘶鸣,没有车轮与铁轨的撞击,只有发动机持续的轰鸣和轮胎碾压路面的沙沙声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工科大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