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终,在陆仁的引导下,朱厚照同意不直接介入具体操作,但拥有知情权与最终决策的参议权。一场针对欧洲的金融绞杀,在帝国最高层的默许乃至推动下,正式启动了齿轮。
与此同时,西山的动力试验场并未因皇帝的视察结束而冷清,反而更加忙碌。
“宝骏”的成功演示,赋予了格物院和军工系统前所未有的信心与动力。
在赵德柱的督工下,“大明第一汽车制造厂”的选址、规划以惊人的速度完成。
厂址定于西山脚下,利用原有的部分工坊扩建,邻近煤矿与初步建成的石油精炼作坊,方便燃料供应。
巨大的厂房正在抢建,由兴业总局旗下最精锐的工程队承建,采用了最新的钢架结构与玻璃窗墙。
来自格物院机械所、以及从各地选拔的熟练工匠开始集结,他们面对的不是熟悉的锤凿锉磨,而是陆仁亲自指导绘制的一整套“标准化零件分解图”和“流水线装配工序说明”。
“标准化,乃是量产之魂!”赵德柱站在临时搭建的木台上,对着下面黑压压的工匠与学徒们大声宣讲,声音因激动而沙哑,“从今往后,每一个螺丝、每一个齿轮,都必须严格按照格物院颁布的《宝骏甲型零件标准》生产!误差不得超过一根头发丝!我们要造的,不是一件件孤品,而是成千上万、可以互换、可以快速维修的‘宝骏’!”
最初的混乱可想而知。习惯了各自为战、凭经验打造的工匠们,对严格的图纸尺寸和公差配合极不适应。废品率居高不下,不同工匠生产的零件无法组装在一起。
赵德柱索性吃住在厂里,带着几个最早参与研发的骨干,手把手地教,一个工位一个工位地盯。
陆仁也时常前来,他不是指责,而是与工匠们一同蹲在零件前,分析问题根源,提出改进夹具、优化刀具角度的建议。
“这不是你们的技艺不精,”陆仁拿起一个因为淬火不当而微有变形的齿轮,对一位满面羞愧的老匠人道,“这是时代变了,造物的法子也得变。我们要学会用机器辅助人手,用标准约束经验。”
渐渐地,第一条简陋的“宝骏”底盘装配线开始磕磕绊绊地运转起来。
当第一台完全由标准化零件组装、未经太多手工修整的“宝骏”原型车,在厂区内成功点火并平稳行驶时,整个制造厂爆发出震天的欢呼!这标志着,工业化量产的时代,在大明露出了它的第一缕曙光。
消息传入宫中,朱厚照大喜,不顾劝阻,再次微服亲至制造厂。
他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初步运行的装配线,甚至亲自上手拧了几个螺丝。
“好!太好了!”朱厚照抚摸着那台新下线的“宝骏”,对赵德柱和陆仁道,“此车不仅可用于转运辎重,稍加改装,便可成为将领的指挥车、通讯联络车!若能量产百辆,装备一军,其机动能力,足以改变战场态势!”他当即下令,从内帑拨付专款,优先保障“宝骏”量产,并要求军工系统研究军用改型。
而另一项更为隐秘的工程——“墨翟”实战化测试,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。
鉴于其惊人的战略价值与尚不稳定的可靠性,测试地点选在了远离京城、地广人稀且易于封锁的漠南草原深处,由王阳明麾下的一支绝对忠诚的精锐部队负责警卫。
马武虽远在美洲,但通过加密电报,与格物院保持着密切沟通。
他派回了数名有着丰富丛林、山地作战经验的老兵,参与“墨翟”的环境适应性测试。
在模拟的壕沟、陡坡、泥沼中,那钢铁巨兽咆哮着,展现着它无视地形的恐怖能力。但其问题也暴露无遗:油耗惊人,随行的油罐车成了最显眼的尾巴;机械故障频发,尤其是履带销钉和变速箱齿轮,在复杂地形下磨损速度远超预期;内部空间狭小闷热,连续操作数个时辰后,乘员几近虚脱。
测试报告雪片般飞回西山格物院。陆仁看着报告中“平均无故障里程仅七十里”、“复杂地形传动系统故障率超三成”等字眼,眉头紧锁。他指示赵德柱:“成立专项攻关组,材料所、机械所、热工所协同,限期解决履带耐磨、传动可靠性、发动机散热三大难题。‘墨翟’可慢,但不可停,更不可在战场上趴窝!”
就在大明内部紧锣密鼓地推进“金锁”与“铁骑”之时,遥远的欧洲,并未因大洋的阻隔而停止其对东方的觊觎与反制。
里斯本,里贝拉宫。
曼努埃尔一世看着桌上那份由远东传来的、语焉不详却诱人无比的“南洋联合拓殖公司”募股说明书,以及那一小袋金光闪闪的“样本”,眉头紧锁,询问着他的财政大臣和海军将领。
“诸位,你们如何看待这份来自东方的‘机遇’?据说,连一些荷兰佬和英国佬都开始暗中筹集资金了。”
财政大臣眼中闪烁着贪婪与谨慎交织的光芒:“陛下,黄金的魅力无人能挡。如果消息属实,这将是我们打破明国贸易垄断,获取独立财富源的绝佳机会。但……明国人一向狡猾,此事需谨慎核实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工科大明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工科大明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