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建明副主任那句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”,像块棱角分明的巨石,猛地砸进中心权力场的深池里。水花溅起的瞬间,林晓周围的空气都变了味——曾经绕着她走的目光、藏在背后的议论、明里暗里的阻挠,都随着涟漪的扩散,一点点发生着看得见的改变。
最先松动的是信息档案科的内部气场。
王美琳像是被抽走了所有底气,彻底收起了之前的锋芒。以前她总爱端着架子,在林晓工位旁绕来绕去,一会儿说“数据分类不够细”,一会儿挑“报表格式不规范”,连林晓打印文件用了多少张纸都要念叨两句;现在她宁愿躲在自己座位上对着电脑发呆,也绝不主动靠近林晓的工位。遇到必须对接的工作,她会把材料放在林晓桌上,只说一句“按这个弄”,就转身快步走开,连多余的眼神都欠奉。那种带着算计的打量、阴阳怪气的嘲讽,全变成了刻意维持的冰冷距离——她心里门儿清,林晓现在得了张主任的认可,再像以前那样找茬,不仅压不住人,反而会让自己落个“小肚鸡肠”的名声,只能咬着牙龟缩起来,至少在明面上,再也不敢主动挑衅。
周科长的态度则像过了层细筛,悄悄滤掉了之前的敷衍。以前林晓找他汇报工作,他要么皱着眉说“先放这儿,我回头看”,要么随便翻两页就摆手“按你想法来,别出问题就行”;现在他会主动走到林晓工位前,弯腰看两眼电脑屏幕,问一句“上次那个流程模板,项目组那边有反馈吗?”“数据梳理到哪个阶段了?要不要跟其他科室对接?”虽然语气依旧平和,没什么热情,也没提过要给林晓争取资源,但这种“主动关心”本身,就已经释放了信号——他不再把林晓当成可以随意拿捏的新人,而是开始正视这个能拿出“让主任点头的方案”的下属,至少不会再像以前那样,对林晓的工作视而不见,甚至暗中阻挠。
变化最明显的是李哲。以前他跟着林晓整理数据,总是安安静静地听指挥,让做什么就做什么,很少主动说话;现在他每次来送材料,都会凑到林晓身边,眼睛亮晶晶地问“晓姐,你上次那个流程逻辑,我回去想了想,是不是还能加个‘居民满意度反馈’的节点?”“业务科那边最近在统计老年人口数据,咱们要不要跟他们同步一下咱们的分类标准?”他看向林晓的眼神里,满是藏不住的敬佩,连说话都比以前更有底气。林晓的这场翻身仗,像是点亮了他心里的某个角落——原来在体制里,靠专业能力也能站稳脚跟,不用总是小心翼翼地看别人脸色。档案室里那种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的氛围,渐渐被一种专注做事的踏实感取代,偶尔还能听到林晓和李哲讨论数据的声音,有了点难得的生气。
孙浩则多了几分“看热闹”之外的兴趣。他依旧是每天踩着点上班,喝喝茶、看看报,一副不慌不忙的少爷样,但路过林晓工位的次数明显多了。有时候会探头扫一眼屏幕,笑着问“又在折腾什么新东西?这次是要优化哪个流程?”有时候会扔给林晓一包零食,随口提一句“上次项目组讨论数据接口的事,我听了一耳朵,你要是需要了解,我能帮你问问”。他不像王美琳那样带着敌意,也不像周科长那样抱着功利心,更像是把林晓当成了一个“有趣的样本”——这个女孩身上那股“不按体制规则走,却能靠本事出头”的劲儿,跟他见过的大多数“混日子”的人都不一样,让他觉得新鲜,忍不住想多观察几分。
科室内的力量天平,在不知不觉中彻底倾斜。林晓没靠任何人的庇护,就凭着一份流程模板、一场扎实的汇报,打赢了这场翻身仗,也在科室里站稳了属于自己的位置。
而涟漪扩散到科室之外,带来的变化更让林晓意外。
示范项目筹备组的邀请函,是刘副主任亲自送到科室的。那天刘副主任推开办公室门,直接走到林晓工位前,笑着递过来一张打印纸:“林晓,项目组想请你以‘数据支撑顾问’的身份,参加接下来的方案讨论会,你看看时间方便吗?”
“数据支撑顾问”——虽然只是个临时的、没写进正式文件的头衔,但分量却不轻。这意味着林晓不再是“只在科室里整理数据的小职员”,而是被纳入了项目核心层的视野,有了接触更高层级信息、参与核心决策讨论的机会。周科长在旁边听着,眼睛都亮了,连忙笑着说:“方便方便,林晓肯定能配合好项目组的工作!”王美琳则坐在角落里,手指紧紧攥着笔,脸色又白了几分。
第一次参加项目讨论会时,林晓特意提前十分钟到了会议室。看着满屋子的科室负责人、项目专家,她悄悄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,拿出笔记本,准备先听再说。会议开始后,大家讨论的大多是“项目预算分配”“社区试点选择”这类宏观问题,林晓插不上话,就认真记录每个人的发言重点,尤其是业务科、行政科提到的数据需求,都用红笔标了出来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我在体制内当隐形大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