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成王的王车最终在城濮以北十里处停滞不前。前方斥候带回的消息一个比一个严峻:晋军主力已抢先占据城濮以南的有利地形——一片背靠丘陵、前有浅濠的缓坡,正在加紧构筑营垒、布置车阵。旌旗招展,号令严明,俨然已摆开决战的架势。
退,已不能安然退走。晋军占据地利,若楚军强行南撤,必将侧翼甚至后背暴露于晋军兵锋之下,届时遭其掩杀,后果不堪设想。 进,则要面对以逸待劳、据险而守的晋军。劳师远征,士气受挫,后方隐忧未除,此战凶险异常。
楚成王的面色阴晴不定,心中的愤怒、羞耻与理智剧烈交锋。令尹子文侍立一旁,沉默不语,他知道此刻任何建议都需慎之又慎。
良久,楚成王深吸一口气,似是将所有情绪强行压下,声音沙哑却带着决断:“传令全军,停止撤退!依托现有地势,就地扎营!深沟高垒,与晋军对峙!”
他终究是一代雄主,深知此时若露怯退让,军心将彻底崩盘。唯有摆出决战的姿态,才能稳住阵脚,再图良策。
“另,”他目光转向子文,闪过一丝复杂,“派人去晋营。以寡人之名,诘问晋侯:寡人退兵,乃因国内有事,非惧晋也。晋君若念昔日款待之情,请退避三舍(九十里),容我大军安然南归。如若不然……则兵戎相见!”
此言一出,帐内诸将皆露愕然之色。斗椒刚吃了败仗,闻言更是急道:“大王!岂可向重耳示弱求和?!”
楚成王冷冷瞥了他一眼:“此非求和,乃缓兵之计,亦是投石问路!一则,试探重耳之心,看他是否仍顾忌道义名声;二则,我军连日奔波,士卒疲敝,急需时间休整加固营垒;三则,若其肯退,我军危机自解,若其不退,则其忘恩负义、咄咄逼人之态显露于天下,于我大义无损!”
子文微微颔首,补充道:“大王英明。此外,还需立刻派遣快马,分头行事:一骑回国,催促国内援军及粮草速速北上前线;另一骑,急报申息等地守将,严密戒备,清野坚壁,若遇那先轸残部袭扰,务必固守,绝不可再让其得逞!”
楚王的命令被迅速执行。庞大的楚军如同受伤的巨兽,在晋军阵地对面十余里外盘踞下来,开始疯狂地掘壕立栅,修建营盘。同时,一名楚使手持节杖,向着晋军大营的方向驰去。
晋军大营,中军帐内。晋文公重耳端坐于上,狐偃、先轸、栾枝、赵衰等核心谋臣将领分列左右。先轸已简单处理过伤口,更换了甲胄,虽面带疲色,眼神却亮得惊人。
楚使的到来,及其转达的楚王“退避三舍”的要求,在帐内引起了不同的反应。
栾枝冷哼一声:“楚王倒是打得好算盘!败军之将,何以言勇?分明是怯战欲逃,却还要说得如此冠冕堂皇!主公,不必理会,我军挟大胜之威,正当一鼓作气,击破楚军!”
不少将领纷纷附和,主张拒绝。
然而,狐偃却缓缓开口:“不然。楚王此请,虽为计谋,却亦将我置于道义之秤上。昔日主公流亡至楚,确受楚王厚待,亦有‘退避三舍’之语。今日若断然拒绝,天下诸侯会如何看待主公?必言主公忘恩负义,得势便不认旧情。于霸业不利。”
他看向晋文公:“然,若真退让三舍,则我军所占地利尽失,将士疑虑,亦恐挫伤锐气。两难之境也。”
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晋文公身上。这是一个关乎道义与利益的重大抉择。
晋文公沉默片刻,目光扫过帐下群臣,最终缓缓起身,声音沉稳而有力:“楚君之言,固然是计。然,寡人昔日于楚,确有‘他日若与君上交兵,当退避三舍’之诺。岂可因今日之势强而自食其言?失信于天下,其祸远甚于一战之失利!”
他顿了顿,眼中闪过睿智的光芒:“况且,我军退避,非为怯战。一则可向天下昭示我晋国重信守诺,楚王无道,我则有礼,彼骄我谦,士气在我!二则,楚军见我后退,必以为我怯懦,其骄横之气复生,反而可能轻敌冒进。三则,城濮以南地理,我等早已勘察,纵然后退三舍,亦有可据守之佳地!退,并非败退,而是换一个更有利于我之战场,引蛇出洞,后发制人!”
他看向先轸:“先轸大夫,你以为如何?”
先轸眼中满是钦佩之色,拱手道:“主公英明!退避三舍,一石三鸟!臣以为,非但应退,退时更需井然有序,示敌以弱,诱其来追!”
“好!”晋文公断然下令,“传令全军,明日拔营,向后撤退九十里!各军需交替掩护,徐徐而退,辎重先行,精锐断后,务必保持阵型整肃,不可自乱阵脚!”
翌日,晋军开始后撤。消息传到楚军大营,诸将先是愕然,随即不少人大喜过望。
“大王!晋军果然退了!重耳还是怕了我军兵威!”斗椒兴奋不已,“请大王下令,即刻追击,必可大破晋军!”
一些将领也摩拳擦掌,认为晋军撤退必是阵脚混乱,正是追击的良机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烽火诸侯:春秋与战国请大家收藏:(m.qbxsw.com)烽火诸侯:春秋与战国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